当前位置: 首页>>文艺资讯

文艺志愿服务与作家艺术家的时代使命  

[关闭本页]
来源: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作者:卢德平
发布时间:2016-0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时代和社会的内在关系。讲话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气,塑造时代精神的社会历史使命,而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源自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要求。也就是说,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都有义务和责任履行起中国梦托起人的角色,舍此别无他途。

  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需要作家文艺家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深切体悟生活的真谛,形成相应的艺术视野,并通过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来获得经过读者和观众认可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资格。在这方面,我们的文艺家应通过“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不拔的艺术努力,形成与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相匹配的艺术能力和社会意识。

  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需要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深刻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无论哪一位作家艺术家,他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不过是中国整体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哪怕他所处的相关生活环境再典型,再有代表性,都不足以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为此,走出个人的生活圈子、生活环境,广泛接触各个社会阶层,体验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是弥补个人生活体验不足的有效途径。但是,光体验生活还不够。社会生活的构成既有历史的积淀,又蕴含着未来的可能性,还有当下诸多社会规则的内在支撑。只有把握了社会生活的这三个维度,才能拥有洞察社会生活的火眼金睛,才具备引领时代风气的基本思想能力。

  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文艺志愿服务,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当代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未来可能性,以及当下的社会规则系统三个关键维度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意义,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由此不难看出,文艺志愿服务所诉求的行动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作家艺术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战略要求高度一致。同时,文艺志愿服务帮助作家艺术家实现了与社会生活更好地连接,让更多的作家艺术家走出画室,走出书房,从有限的专业圈子走向了由人民大众组成的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随着作家艺术家走向宽广的日常社会生活,更多的普通人和社会民众有机会在身边接触到了只有在舞台、画廊、展览馆、礼堂才能欣赏到的艺术表演和艺术作品。

  广大基层老百姓到一些专业性场所欣赏文化艺术,尚存在诸多现实困难。而我们又需要尽快形成一个更广大的读者层、观众层、听众层,来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奠定广阔、坚实的群众基础,已经刻不容缓。原因在于: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如果缺少了与之呼应的人民大众,缺少普遍的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向世人呈现的不过是孤独的背影,其艺术发声不过是空穴呐喊,自我作伴。文艺志愿服务恰恰是在这方面将人民群众的广阔背景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创造进行了有机结合,为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准备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社会生活承载着历史的积淀,而历史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通过文艺志愿服务,我们的很多作家艺术家获得了更多接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机会。文艺志愿服务为作家艺术家从现实中体认历史,从生活中体会传统,从行动中感受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虽然不少作家艺术家在平时的创作生活中也经常走南闯北,采风写生,但个人的社会联系网络毕竟有限,根本不可能和文艺志愿服务搭建的平台同日而语。文艺志愿服务借助组织优势,整合大量社会资源,使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家在同一时间内汇聚到基层民众生动、丰富的生活之中,同步体验到数量众多的观众、读者、听众的日常行动和感受,体会到多样化人群因劳动分工、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资源的不同而在艺术水准、艺术趣味上形成的差异,也从中更多辨识出传统的嬗变和岁月的痕迹。

  社会生活既承载着过去,也指向未来。从当下的社会生活形态把握未来的发展逻辑和生活元素的诸多可能性,是作家艺术家了解生活,进而引领社会的正确途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最高发展逻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成“两个一百年”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目标。以中国梦为代表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目标,不是任何主观唯意志论的产物,而是基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而得出的客观结论。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发展逻辑和未来指向,又潜在地调节着当下社会生活的运行轨迹,具有时间上的前瞻性和逻辑关系的逆向性。

  “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并非只是停留于宏观的社会规划和管理层面,而是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各种元素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当然,从宏观的国家发展目标到微观的日常社会生活,其间跨度太大,并非每一个生活者都能真切感受到其间的内在关系。文艺志愿服务的其中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感性形式,桥接起国家宏观发展目标与百姓微观日常生活两个层面,并经过作家艺术家与普通民众的会通,来缩小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的理论落差,让更多的中国人体悟到时代发展的脉搏。这个会通的结果,就是要努力促成一种面向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结果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素质。

  中国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内涵已经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里得到完整和清晰的表述。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很高的世界普适性,而后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符合中国现代化要求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素质的基本要素。文艺志愿服务的深远意义正在于通过把引领时代风气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以一种走进最庞大人群的社会生活的方式,与承载中国精神,体现国民素质的最广大的基层人民群众进行了行动上的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结果,以及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精神和国民素质,仍有不少人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也说明,文艺志愿服务的开展和推进,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对此,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样需要与之同步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国民精神和素质的现代化。中国曾经在经济总量上数次领先世界,但最终未能巩固和维持这一国际经济地位。历史经验揭示,经济成果的取得和巩固,离不开政治、军事实力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相比,文化的现代化精神的形成,以及富有国际情怀,对人类发展的未来拥有高度使命意识的现代国民精神和素质的养成,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更多,需要的周期更长。如何塑造一种和中国未来的全球角色吻合,并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角色的国民精神和国民素质,有待耕耘于人类精神和心理领域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作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其对于世界的影响在工具层面上往往表现为庞大的经济贸易实力和军事力量,而在国民精神和素质的内涵层面,则是通过大量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实现的。

  面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紧迫要求,任何文艺工作者都没有更多逃避的选择,必须迎难而上,勇敢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事业将无情淘汰那些坐而论道、袖手旁观者,也会使那些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者失去参与这一崇高事业的机会。文艺志愿服务为广大作家艺术家提供的正是这一兼具使命和责任的崇高机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