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诗歌:一边是土地,一边是海洋
说到福建,说到厦门,很多人会想起一个熟悉的诗人名字:舒婷。舒婷是福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也是在这片诗歌热土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百余年来,福建的优秀诗人与诗歌佳作不绝如缕。不久前在京举行的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暨“闽派诗歌”研讨会上,闽派诗歌成为诗人、评论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当与会者翻阅现场提供的《闽派诗歌百年百人作品选》时,大家忽然发现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比如郑振铎、冰心、林徽因、林庚、郑敏、余光中等,竟然都可以被纳入到闽派诗歌的范畴。从来没去过福建的诗人西川看了《闽派诗歌百年百人作品选》后有些惊讶地说,原来自己的人生一直被福建人帮助着,比如郑敏、杜运燮、蔡其矫等先生,这些人都对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他以前却很少会将这些名字和福建联系在一起。
海洋元素、中原根基与女性气质
在闽派诗歌论坛上,不少诗人、评论家尝试对闽派诗歌的特点做了总结。比如诗人欧阳江河认为闽派诗歌创作具有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双重性,福建批评家对诗歌的研究百花齐放;青年评论家霍俊明指出,闽派诗歌不仅自身呈现了“海岸写作”多元化的精神征候和地方性特征,而且闽派诗歌与批评之间的互动共生与相互成长在当代汉语诗歌生态中非常罕见;诗人西川关注到福建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塑造特别值得研究,比如冰心的写作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塑造非常强,冰心翻译的泰戈尔尽管“缩小”了泰戈尔,但她的翻译塑造了中国人对诗歌的感觉,现在中国人说起泰戈尔一般都是冰心的泰戈尔;评论家陈仲义则对闽派诗歌有着高要求,即要有相近相似的诗学美学立场、有代表性的作品实践、有和这些诗学美学倾向相匹配相适应的方法论,从这个要求看,闽派诗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林美茂看来,闽派诗歌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对于语言的不信任,把诗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来相处,第二是对于台湾诗歌的借鉴,寻求古典与现代结合的现代诗方式的摸索,最终走向根雕式的赏玩诗歌。林美茂说,当代闽派诗歌作品中,比如吕德安、汤养宗、伊路、谢宜兴、安琪等人的作品,已经出现了对于语言的不信任,他们的诗歌回到了日常语言的写作,不再进行关于诗歌语言经营的追求,这些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地域,区别于现在拥有巨大话语权的某些诗人,不会企图用诗歌建构一个虚幻的世界。第二个特点,对于台湾诗歌的借鉴,林美茂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明诗群的诗歌作品中,尤其是以范方为代表的诗歌创作。诗歌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台湾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经验最早由三明诗群引进大陆。这种横向经验与纵向的结合与重建的探索,对于反思当下中国诗歌的审美无边界的蔓延、去诗性的口水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对于闽派诗歌的分析更为直观具体。在他看来,闽派诗歌至少有三个特点:海洋元素、中原根基、女性气质。海洋元素,是因为福建代表性诗人自我认知很有意思,和海洋密切相关,比如冰心就认为她是海的女儿。祖籍福建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写过大量关于海洋的诗,这跟他的乡愁有关。李少君指出,中国历史上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很多,但关于海洋的诗非常匮乏。近现代以来,福建出现了最早走向世界的一批中国人,比如冰心很早就到美国留学,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也都带有海洋的开放性。为什么说闽派诗歌中有一种中原根底?除了福建和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少君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福建诗人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很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政治和争论之中。比如蔡其矫投身革命,冰心为重大社会问题奔走呼吁,林徽因为保护古建付出巨大努力,郑敏在学术界也有个性,不怕争论,舒婷则写过不少跟现实关系密切的诗歌,在柔美的女性形象之外,展示出了坚定和决绝的性格。李少君提出的闽派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女性气质,这和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润有关,也和福建的茶文化有关。同时,在闽派诗歌代表性诗人里,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她们基本上是中国百年女性诗歌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在意识形态过强的时代潮流之下,舒婷从另外一种维度进行创作,代表了诗歌回到日常、回到生活、回到美的倾向。由男性主导、由北方相对强硬的美学主导,这是朦胧诗的重要趋势,但舒婷的女性气质使得朦胧诗的发展得到一种平衡。
另外李少君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即台湾现代诗传统,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李少君说,在全球化时代,出国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乡愁会越来越浓厚,台湾现代诗人的美学,其实也是闽派诗歌很重要的贡献。
闽派诗歌重塑辉煌理论不可或缺
论坛上,有学者称这次活动可以看作是闽派诗歌的一次逆袭。林美茂认为,既然说是逆袭,肯定有一个前提,即闽派诗歌曾经是辉煌的。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闽派诗歌曾经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郑振铎、冰心,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郭风、蔡其矫,再到前朦胧诗时期借鉴台湾诗歌的范方,以及编辑出版《青春协奏曲》的三明诗群,再到后来闪亮登场的舒婷等,这些诗人都是闽派诗歌曾经的辉煌。即使在舒婷之后,福建仍然出现了像宋琳、吕德安、汤养宗、伊路、谢宜兴、安琪等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在当代中国诗歌界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但是林美茂指出,正如“闽派”这个概念只是一个松散的地域性指称一样,闽派诗人也是一个松散的、缺少统一美学理念与先锋思考的统合性存在。这就造成了舒婷之后,福建的诗歌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快下降。在林美茂看来,欧阳江河、西川这些诗人之所以能够具有超越其作品本身的巨大影响,除了其作品,他们的理论视野、思想深度,他们关于诗歌的理论发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让理论与作品互文存在,才能让高明的读者认识你,诠释你,回应你。诗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像堂吉诃德那样,能够把没有意义的事情、把虚无的挑战行为当作有意义的行为来完成自我定位,通过这种行为呼唤读者,让自己达到与他者共有世界的建构。
“闽派诗歌要走出福建,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诗人们的理论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如同福建人喜欢玩根雕、喜欢把玩寿山石那样,无论福州、闽东还是三明的诗人们,最终只是把诗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一种生活情调的赏玩,不通过诗歌来追求生命的宏大叙事,更不会进行人的崇高性生存的生命建构。 ”林美茂说,让诗歌回到日常的事物、事件、语境中,这本来符合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可是,闽派诗人由于缺少自身的理论阐释,就只能停留在生活方式状态,在“把玩”诗歌中使自己的存在从公共世界中失语。要让闽派诗歌重塑辉煌,林美茂认为诗歌理论的跟进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