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让中国故事不仅“听得懂”更要“愿意听”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9


对谈现场

  从国漫崛起到游戏出圈,从创意表达到科技赋能,跨媒介时代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声、交互性等新特点。如何在新形势下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创新,是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问题。

  5月1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7期:跨媒介的国际传播”,邀请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央视动漫集团策划部主任张忆翔,北京广播电视台外语广播中心副主任刘智嘉,央视动漫集团资深策划叶立钊,就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话题展开对谈。本次活动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128.52万人次在线观看。


活动现场

 

学术主持人 与谈人

 

挖掘共情点:讲述共同价值观

 

  刘大先表示,文学的影响力往往体现在故事的共情能力和价值观传递上。文学作品的内核就像浓汤宝,加入不同的“汤汁”,就能变成不同的模样,拥有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比如《流浪地球》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融入科幻故事中,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当下需思考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和理念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张忆翔提出,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还体现在用中国视角讲述世界故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就像一颗种子,我们在其开枝散叶的枝条上找到合适的叶子,这片叶子吹奏的乐曲,让全世界侧耳倾听。

  黄悦认为,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在新媒介的赋能下,以崭新的方式重新登场。比如《西游记》,很多人看过原著、动画片和电视剧,最后遇到3A游戏《黑神话:悟空》时,依旧会被打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利用好不同媒介的特性,放大希望放大的东西,讲好承载中国价值观的中国故事。

 

建立对话感:以我为主 兼顾各方

 

  刘智嘉表示,近年来,从影视作品到动漫游戏,再到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中国文化通过多种媒介迅速传播到海外,呈现出“立体传播、多点开花、爆款频出”的特点。可见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展现出高效性和广泛性。

  张忆翔指出,国际传播需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各方的理念,不要自说自话,而是给彼此留空间。海外对中国和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是有限的,在别人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需避免“喊口号”。通过与国际动画品牌合作或联合出品来“借船出海”,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全球文化语境。

  黄悦认为,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找到人性中共通的情感点,通过真诚的表达和对话性的方式,实现跨文化的共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立起对话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讲我的故事,像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一样寻找共同点,而非过多的自我展示。

 

提升体验感:真诚平等交流

 

  刘智嘉认为,李子柒海外传播的成功核心在于真诚交流和沉浸式体验。不仅展示了中国美食和非遗技艺,还通过情感链接打动了观众,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这种真诚的传播方式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大先提出,当前国际传播需要拥抱变化。在碎片化、快节奏时代,海内外爆火的微短剧给人提供精准的情绪爽感,满足观众的本能欲望。但在此之上,我们仍需追寻更多展现符合人类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的文化产品。

  叶立钊表示,国际传播不仅是内容的输出,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需要找到与世界共振的频道。比如《熊猫和小鼹鼠》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角色比例、故事内容等方面的平等性,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促进了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观众提问

  现场交流环节中,观众踊跃提问,围绕国际传播领域热点话题与作品,同嘉宾展开深入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