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新见|“网生一代”文艺评论的在场与发声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4月29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北京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当代青年视野中的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举办。十余位青年评论家、创作者、媒体人和青年人围绕构建青年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会议。
让青年文艺评论回归社会生活本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
许苗苗表示,网络时代,不同群体在各自媒介空间中自我表达,形成多样化评论生态。网络文学中的民间批评者和网生评论家虽无专业训练,但凭借大量阅读经验和商业支持,推动了新的文艺评论形式的生长。发掘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离不开媒体、编辑对青年的支持,希望为青年评论者提供足够的话语空间和版面。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董阳
董阳从文艺评论者的综合素养谈起,认为文艺评论是中介,目的在于推动文艺实践和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化,媒体格局和文化生态不断变化,文艺评论需持续走进文化现场,实践和理论需双向奔赴,通过批评实践,形成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互检验的良性互动。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张冲
张冲表示,文艺评论已进入多平台、多媒体、跨媒介时代,除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视频等更直观的评论形式为青年评论者提供了新选择。应鼓励非专业但对文艺作品有感而发的青年多发声,需在专业化与非专业化间搭建对话桥梁,促进双向交流与互补,引导青年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好反映社会现实声音。
网络作家江月年年
江月年年从创作实践出发,提出当代青年距离文艺评论并不遥远,往往贴近青年生活的文艺内容更能激发其评论热情,经典文学和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元素同样也能吸引青年。社交媒体等网络空间上的文艺评论具有快速、碎片化、交互性强的特性,创作者与评论者进行双向反馈。
在公共议题中以评论回应青年关切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张砥
张砥从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大众化的文艺评论应该是三多三少:多些当代的,少些民国的;多些国内的,少些海外的;多些大众文艺的,少些风花雪月的。青年评论者常以碎片化方式表达,缺乏深度分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建议组建青年评论队伍,提供作品赏析和培训机会,引导深度参与文艺现场,扩大青年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
黄尚恩表示,青年介入文艺评论具有天然性,青年是文艺的主要接受者和消费者。在网络文艺、大众文艺领域,青年学者正成为研究主力,其研究路径更贴近时代文艺现场,为文艺批评提供全新视野。通过举办研讨会等形式构建共同体和场域,从作品个案中引申出公众性话题,让更多青年介入文艺现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张洪亮
张洪亮表示,当前青年文艺评论多集中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流行文化,虽贴近大众,但存在同质化问题,可供深入评论的元素较少。应关注青年对高雅艺术的兴趣,鼓励支持青年评论家与创作者互动,激发彼此创作灵感,发挥同温层共振效果。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知依
张知依列举了很多生动鲜活的关于青年的例子,认为做让青年感兴趣的文艺评论需拓宽边界,观察其真实生活状态,以评论回应关切。通过线下活动和热点作品引发共鸣,创造青年友好型文艺现场,促使其从围观到共创。做好选题工作,以小切口呈现大时代,用“网感”包装硬核思考,让跨界成为常态,让青年成为城市最鲜活的文化主角。
青年声音并不缺失仍需更多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登迎
孟登迎表示,青年意味着理想的维度,现代青年的表达是退守的。不可笼统地看待青年,应注意到青年群体的分化现象,媒体和评论者需均衡关注。首要是理解青年的生存状态和诉求,互相理解才会更加包容进步,注重青年的自我表征,引导更具理性与创造力的思考,促进青年文艺评论的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
秦兰珺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文艺论坛”的经验,把青年人比作豆芽,他们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生长,会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时代发展,并以独属于青年的方式来表达时代。防止青年在文艺评论生态中缺位,助推其参与文艺评论的方法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给予青年以各种意义上的尊重和理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中心讲师耿弘明
耿弘明感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评论,代际差异客观存在。当代青年生而拥有“网感”和“游戏感”,其写作方式虽看似散点却有创意,应尊重并引导而非压制。不同代际群体视野能够相互理解融合是理想状态,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应双方一起努力,助推实现不同年龄段群体阅读与人际交往中的视野交流融合。
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频道编辑虞婧
虞婧认为,网络文艺及大众文艺评论中青年声音并不缺失,以青年为主的创作者、受众迭代快,评论形式多元,涵盖传统文章、网络小说评论、视频弹幕等。青年文艺评论关乎传承,青年渴望参与争议性、公共性话题交流,但需为其提供更多途径,需解决青年文艺评论成果的认定和量化问题,以给予其更多肯定和鼓励。
与会青年表示,青年对文艺评论有热情,渴望发表出自己的评论作品,当前能感受学界业界对青年声音的关注,为青年评论者提供了许多表达和实践的平台,希望未来能得到更多机会和指导,以提升文艺评论素养和写作水平。此外,作为“网生一代”的青年评论者,面临网络文艺评论、学界期刊要求和业界媒体文章等多重体系,需提高综合素质以找到平衡点。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
田鹏在总结中谈到,本次研讨会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工作,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厚植理论根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勇于创新,实现文艺评论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倡导“批评精神”,坚持讲真话、讲道理、讲正气,增强朝气锐气。北京评协将持续推动文艺评论工作,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开展系列培训、组织现场观摩等,汇聚资源同向发力,助推青年群体不断提升艺术审美与判断,为营造良好文艺评论生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