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和专业沙龙等主体活动。其中,北京市文联承办了“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及3场专业沙龙,对外发布了“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此外,北京市文联与广西文联签署共建“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
平行论坛和沙龙汇聚了来自国内外300余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涵盖文化、科技、传播、教育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区域、跨领域的思想共振,论坛成果丰硕,得到了中外嘉宾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平行论坛现场
嘉宾普遍认为:论坛主题鲜明、内容扎实、深刻关照了当下前沿趋势。剧作家何冀平女士表示,本届论坛“规模大,视野开阔”;上海社科院花建教授评价论坛“议题有深度”;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赵依芳女士表示,“论坛发言含金量高,收获颇丰!”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诺·凡塔科内表示,“参加论坛,受益匪浅。”太阳马戏娱乐集团副总裁弗劳伦特·贝利-拉博称赞论坛“规模盛大,内容富有洞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副主席蒂托·洛雷菲斯评价道:“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交流,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明对话。”法国元气阅读总编辑查尔斯称,“市文联团队这么热情、这么专业,我收获很多。”
顶层设计提升论坛思想性
深入研究主题
提高文化原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时代命题。举办“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为主题的平行论坛,既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深入宣传阐释,又是凝聚文艺界共识更好指导实践的一次良好契机。论坛方案紧扣“文化原创力”这一关键词,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配套3场沙龙分别聚焦“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与共生之路”“AI 时代下影视创作新范式”,从不同维度呼应主题。
精心遴选嘉宾
30位中外发言嘉宾,具有覆盖面广、代表性突出、业界影响大的鲜明特点。其中,平行论坛12位发言嘉宾中,境外嘉宾占三分之一。嘉宾精心准备发言内容,内容实、干货多,活动金句频出。
成果发布提升论坛引领性
今年文化论坛首创成果集中发布环节,遴选来自中央单位、各省市的重点项目同台亮相。北京市文联与广西文联签约,推动建设“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面向东南亚的文化科技跨域协同平台,彰显北京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主动作为与深远谋划。
	
	北京市文联与广西文联签约
此外,联合新华社推出“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这个具有全国引领性、国际前瞻性的成果,也是市文联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外文明互鉴的具体实践。
	
	“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
宣传推广提升论坛影响力
坚持论坛方案与宣传方案同步策划,论坛主题与宣传主题相得益彰,论坛嘉宾金句充分预制,以宣传推广促进论坛成果转化。构建立体传播矩阵,联动中央、市级新闻单位及主流网络平台,推出高端访谈、金句集萃、现场直击、专家解读等系列稿件,全面呈现论坛思想成果与现场盛况。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实现了主要媒体全覆盖。充分运用短视频、图文直播等新型传播手段,生动展现科技与文艺融合的鲜活图景,让高深议题更接地气、更具温度。100余条的“文化原创力大家谈”系列原创视频,推动论坛相关内容广泛覆盖各圈层受众,有力提升了北京文化论坛的网络热度与社会关注度。
	
整合资源提升论坛平台效应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本届文化论坛提出,要打造永远在线的文化论坛。市文联两个品牌活动——北京作家日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被纳入文化论坛常态化活动,北京作家日“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系列专题视频,以“文化行走”为文化论坛预热。
下一步,市文联将推动论坛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就“中国-东盟AI文艺创作研究中心”建设展开采风调研,并为中心首批顾问专家颁发证书,切实推动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