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触摸时代烟火、感受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10月11日至13日,北京老舍文学院组织基层作家培训班第一、二期学员二十余人,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新中国工业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主题,采取实地踏勘与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回望与前行”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作家用笔墨书写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记录日新月异的时代华章。
参观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学员们先后走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荷花淀派文学馆、雁翎队纪念馆与徐光耀纪念馆等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学员们切实感受到全民族抗战的雄壮史诗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馆长刘德华向学员们介绍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背景与斗争过程,作家杨忠华介绍了现实题材长篇小说《长辛店》的创作经验。
参观荷花淀派文学馆
“荷花淀派”诞生于抗战期间,因作家孙犁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来到荷花淀派文学馆、雁翎队纪念馆、徐光耀纪念馆,学员们认真品读孙犁先生的文字手稿,感受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看到了文学作品如何将革命故事代代相传。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大力提倡的重要创作主题。学员来到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第三届中国铁路文化收藏博览会现场,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原宣传部长邵洪志为大家介绍了贺敬之将“二七”大罢工与工人阶级的觉醒,熔铸为文学史诗的故事;讲述了魏巍1953年至1954年在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期间,与深入工人群体的钱小惠共同完成作品《红色的风暴》的经历,告诉大家钱小惠在耄耋之年,仍常深入工厂车间与家属院,用“一生笔耕为工人”的坚守以膝为桌,记录工人心声……这些作家以脚步丈量历史,用笔墨镌刻精神,让红色的工业记忆在文学中得以永恒。
参观白洋淀诗歌文化园
学员们还走进雄安新区规划馆、悦容公园、雄安图书馆、张市社区以及白洋淀诗歌文化园。
北京作协原理事、诗人林莽给学员授课
此外,通过两场文学专题授课,学员进一步将感性认识升华为创作的理性思考。北京作协原理事、诗人林莽以《白洋淀诗群与中国新诗》为题进行讲座,系统梳理了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历史脉络,回顾了当年北京知青在此下乡的生活图景,指出要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诗意与力量,与学员交流分享创作经验,鼓励大家积极拓宽创作思路,坚定扎根人民创作的信心。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给学员授课
为深度探究文学如何服务时代,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关仁山以《新质生产力下的文学创新》为题给学员授课。他结合自己扎根河北大地创作《白洋淀上》等长篇小说的经历,从“如何从乡土生活中挖素材”“怎样让文字有生活气息”等主题切入,围绕如何认识复杂现实,把握新时代,塑造立体人物形象,反映社会本质及写作细节取舍等核心内容,为学员明确了创作的意义和方向。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了两场授课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是北京老舍文学院秉持“结业不结课”宗旨,开展的基层作家培训延伸活动,活动以“引导作家深入生活”为核心,助力基层作家提升思想认识和文学视野,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传递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更强的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