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终点是保全,是杜绝无原则拥抱一切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5-10-15

  “一篇高阅读量的新媒体文章,我最感兴趣的是下面的评论。因为我想看一下普通读者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抛开专业滤镜,这个评论非常有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文艺批评,这个文艺批评可能更加生动、活泼、大众化。”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在坊间对话“什么是有效的文艺批评”中如是说。

  10月12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43期:什么是有效的文艺批评”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活动邀请杨庆祥担任学术主持,《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刘琼,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新媒体戏剧评论品牌“观剧评审团”发起人、戏剧评论人奚牧凉,就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的有效性等话题展开对谈。


活动现场

 

学术主持人 与谈人

 

多元生态:评论对作品“即时投票”

 

  奚牧凉表示,2015年微博、微信兴起后,“押沙龙在1966”“北小京看话剧”等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以匿名形式开展文艺评论。当时正值我国戏剧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商业剧团、外国引进剧目涌现,戏剧需要评论的声音。匿名戏剧评论人的出现既打破了传统圈子的人情束缚,也以更贴近市场的视角回应了新问题。当下新媒体内容输出,更多是在一个信息量爆炸的行业或文化环境中寻找更加匹配的知识生产机制。

  杨庆祥介绍,就传统来说,文艺批评主要有三大块,一是专业的批评,比如大学教授、专业的评论家;二是媒体的批评,纸媒和新媒体;三是读者的批评,阅读后自身的感受与判断,可能只在朋友间交流。全媒体时代来临之后,人人都有发言权,批评的多元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不仅改变了批评的生态,同时可能直接介入到创作生产环节,但仍需要创作者和受众进行鉴别。

  刘琼认为,“批评”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话”。她以古罗马剧场中观众的呼声、掌声为喻,当代新媒体语境下的批评实则是将“剧场空间”转化为“虚拟公共领域”,观众的每一条评论都是对作品的“即时投票”。受众是最有效的批评形式,对于创作者来说,特别需要被看到、被听到、被评论,没有进入到受众关注的视野里是创作者的失败。

 

众声喧哗中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都要心平气和

 

  石一枫提出,批评的有效有两个:一是对受众的有效,评论者的文章能够引导受众的文艺消费需求;二是对创作者的有效,评论能够影响创作,创作者需要考虑读者的意见。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众口愈加难调,要学着去当好一名心平气和的作者。

  刘琼认为,批评首先是真诚的批评,这同批评者的审美直觉、理论直觉相关,批评者的独立判断能够影响到别人,这个批评就是有效的。正如齐如山对梅兰芳《汾河湾》的表演建议,对梅兰芳戏改有较大帮助,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京剧表演理论——无词不歌、无动不舞,影响了众多戏剧形式。

  杨庆祥表示,有效的批评不完全是对作品做鉴赏,而是在鉴赏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批评家不一定对作品是追随式的、二次的解读,批评家应该跟作家互动起来,共同把作品里面的元素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观念、新的精神象征。比如康德在剧作中引用过一首三流诗歌作品,但由此阐发出他对世界的认知体系,这就是有效的批评,更是了不起的批评。

  奚牧凉表示,当下戏剧评论缺少专业主义精神与专业主义能力训练。在欧洲剧场的戏剧构作传统中,戏剧专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导演、编剧几乎是平等的位置,参与到整个剧组的批判性创作中。就自身而言,作为一名戏剧评论者,在剧场关灯后坐在黑暗里思考戏剧、写下自己的想法,体验到戏剧的快乐,也是一种有效性。

 

创评互动:批评本身也许比批评对象更有价值

 

  石一枫提出,批评家的再创作是特别有价值的,批评家通过作品能够比作者想得更深一些,那么批评本身则比作品更有价值。作品起到“药引子”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有感而发,批评家如果能够从作品生发出、自我创作出某种新的观念想法,甚至形成体系,那么这种批评家和作家间的互动就像接力棒一样,为人类智慧做出一点贡献。

  刘琼认为,一切的艺术创作、一切的人类精神活动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原创性、独创性。当下AI虽能提供资料支持,却无法替代人类对艺术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AI能够给人以启发,这些启发可以拿来作为人类思考的备用箱,但是不能直接搬来挪用,文艺批评一定要自己人格化的基础内容。

  奚牧凉表示,如何面对新的演出市场是戏剧评论自媒体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当下,小红书对戏剧评论生态的冲击非常强烈,普通观众的观感分享取代了KOL(关键意见领袖)的权威解读,进一步瓦解了文艺评论的专业机制,甚至改变了戏剧生产模式。当下有些戏剧创作,可以发现其一部分是为了迎合、契合评论而生的,某一段戏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观众拍下来发在小红书上。

  杨庆祥认为,现在最大的纰漏就是无原则拥抱所有事物。人们需要做出判断、选择、进行适当的屏蔽,学会精神上的自我保全,不被喷薄而出的意见、观点轻易击溃。作为创作者,一方面要自我保全,一方面要自我革新,关键在于如何在众说纷纭中选择有效的批评,吸取意见进而更新自我、建设自我、推进自我。批评是否有效,同立场的关系不大,要去思考评论要抵达哪些人,有效的批评是可以进行讨论的。

 

 
观众提问

  在现场交流环节中,观众踊跃提问,围绕评论者如何写出更有效的评论文章等问题,同嘉宾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162.1万人次在线观看。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22629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意见建议征集邮箱:bjwlyjjy@m.memurnet.com 邮编:10003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