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作家协会承办的“文学京彩季·大家小课”第四期举行。中国科幻文学代表作家王晋康以“奇点时代人文思想的解构与重建”为题授课,并与在座的北京作协的科幻文学作家,以及来自出版、网游等不同领域的文学爱好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活动由北京作协理事、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科幻文学作家星河担任主持。
活动伊始,星河回顾了中国科幻文学从20世纪90年代的“涓涓细流”到如今“汹涌澎湃”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王晋康多年来在科幻创作中的探索与贡献。从《生命之歌》对生命科学的初探,到《蚁生》《逃离母宇宙》对宇宙、文明未来的深邃叩问,始终聚焦于人类演进与文明未来的核心命题。
科幻文学作家王晋康
王晋康以“科技如何解构并重塑人文”为核心展开授课。他指出,克隆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突破不断解构“人的神圣性”,传统人文思想的基石正在松动。他认为,若未来AI涌现意识、基因技术能组装人类DNA,建立于其上的人文思想也将面临根本挑战。他始终坚信“人文思想需与科技与时俱进”。
活动现场
裴晓庆结合自身在不同国家的生活体验,讲述科技对不同人文生态的差异化冲击,提出科技与人文应在选择中融合;顾适结合创作经历谈及“技术与人类如蜜蜂与蜂巢般不可分割”,感慨科幻作家需与科技“赛跑”;吴霜聚焦基因改造的社会伦理,追问“超人时代是否必然到来”;超侠、刘虎、杨林等则从“物种平权”“地质科学视角”“哥德尔理论与人类认知边界”等角度各抒己见,深化了议题的多元面向。眉豆、侯磊、李亦树等创作者也分享了科技对创作与认知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人文重建”的讨论维度。
北京作协理事、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科幻文学作家星河
最后,星河总结道,讨论的意义不在于达成共识,而在于完善观点;作家的使命不在于改变政策,而在于通过故事引发思考。他呼吁创作者在科技巨变的时代保持开放与思辨。正如王晋康老师所言,科幻作家以百年、千年为时间尺度创作,而今天的每一次思考,都在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作为“文学京彩季·大家小课”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不仅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与科幻作家搭建了高质量对话桥梁,更以温情而深刻的方式,为处于科技变革中的人文思想注入新的生命力。未来,“文学京彩季·大家小课”,将继续汇聚名家智慧,为文学创作开辟更广阔的思想天地,助力首都文学事业焕发新活力。
(摄影: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