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十一届北京合唱大赛启动仪式暨中国合唱发展学术交流活动在经开区举行,本次大赛由北京市文联、中国合唱协会、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北京音乐家协会、北京经开区文联主办,《音乐周报》、全国各省(市)合唱协会、北京经开区音乐家协会协办。
大赛参与群体覆盖全年龄段。拟邀请在京中小学、高校社会团体以及老年合唱团、企业职工等参与比赛,实现全民艺术普及;采用市区联动的三级选拔模式,7月初至8月底,各区文联、区音协、区文化馆将进行初选和复选;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大赛组委会提供了近300首曲目供参赛团队选择,期间,专家还将深入基层,为参赛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与创作指导。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云升,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马俊英,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部长陈建民分别致辞。北京音协副秘书长郭孟南主持启动仪式。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云升
韩云升表示,本次活动以“歌颂祖国 唱响生活 赞美劳动”为主线,设置学术研讨会和《追光》交响音乐会,旨在通过“理论 实践”的多元架构,探讨新时代合唱艺术的发展路径。北京市文联也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更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推动首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马俊英
马俊英表示,本次大赛将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文联成立75周年等主题,秉承全民性、专业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特点,通过多元化的参与形式、专业化的组织运作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合唱艺术立足北京,辐射河北、天津乃至全国的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由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李西林担任指挥,北京音协合唱团、北京经开区亦馨合唱团共同演唱《阔步新时代》;北京经开区文联艺术家代表任真、金川、王晔、陈淼演唱原创歌曲《大都东南》。启动仪式在全场大合唱《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结束。
北京合唱大赛历经十届发展,已成为全国合唱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见证了首都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大赛为大众搭建了合唱艺术交流的平台,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合唱人才与团队,提升大众的合唱艺术水平。
当天下午,中国合唱发展学术交流活动——第三届中国合唱协会新时代合唱研讨活动举行,来自合唱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传承经典·创新表达·引领未来”深入研讨。
合唱创作,贵在“平衡”
北京经开区文联主席赵雅娟表示,北京合唱大赛首次在经开区设立主会场,并与中国合唱协会新时代合唱研讨活动同期举办,这既是对经开区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与鞭策。
“作品写得难,展现出了演唱技巧,在比赛中也许更容易得奖;写得简单,传唱度广,但在比赛中难有发挥空间。”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纯看来,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合唱作品创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作曲家来说,学习民间戏曲和民间音乐非常重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小虎提到,“老百姓的合唱常能打动我,尤其是他们演唱的以地方素材为创作背景的曲目,对我的创作有很大启发。”
“合唱艺术在戏剧表现中具有三个核心优势:专业合唱团强大的音量动态控制;将剧本台词转化为多层次的音乐叙事;合唱角色在旁白、正反派角色间自如切换,增强戏剧张力。”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胡廷江结合合唱剧《聂耳的歌》如是说。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曹冠玉以华裔作曲家陈怡的无伴奏合唱作品《The Beautiful West Lake》为例,从音响参数谈到合唱音响思维的新拓进。她认为,文化的交融、东西方作曲技法相互接近、相互渗透,大大增强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栾凯谈道,合唱创作需要在艺术化与群众化之间找到平衡,“在保持民族性和文化根基的同时,应在合唱作品中融入电子音响等现代审美,甚至引入跨界艺术元素、AI辅助编配等,拓展表现形式的边界,进行多元化艺术表达。”
培养高质量人才迫在眉睫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温展力说,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或音乐专业院校中很少有合唱相关的课程,合唱写作类课程也很少出现在正式的教学大纲中,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孙雷认为,要培养高质量、能够胜任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合唱指挥应用型人才;要打造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学生合唱团;要通过实践教学培育学生优良的工作素养与职业精神。
李西林认为,目前全国各地的合唱团数量虽多但质量参差,很多地方合唱团需要专业人士去辅导、支持。“除了高校要面向未来积极培养和储备人才,也要到基层开展工作。”
“合唱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合唱指挥人才的基础上,没有好的合唱指挥人才,合唱发展就会遇到困难。”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邵晓勇表示,如何将我国合唱事业做大做强,是十分重要和亟待深入探讨的话题。
“中国的合唱创作和演唱一直在摸索前行,但难见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特色的合唱表达体系还没有形成。”中央电视台原主任编辑方兵指出,“这也让我们更有紧迫感,创立中国式的合唱体系、走合唱艺术的中国特色之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