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四季影像”主题分享会首场活动——刑侦剧《黄雀》专场分享会在老舍剧场举办。本场分享会邀请到《黄雀》主创人员,以“类型剧的破局与创新”为主题,探讨剧集的创作背景、叙事创新、艺术价值、群像塑造等核心议题,解构《黄雀》公安题材叙事下的市井人文图景,深入探讨当代刑侦剧的创作新方向。
创作解码:探索创新叙事新表达
《黄雀》导演卢伦常现场拉片
《黄雀》导演卢伦常现场拉片,对剧中高光片段进行逐帧拆解,带领观众进入《黄雀》背后的创作解析,从视听语言、节奏把控、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了《黄雀》如何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创新的叙事结构,打破传统刑侦剧的叙事框架。她认为一场好戏里面一定要有起承转合。
表演者说:群像演绎的突破与共鸣
剧中“花姐”饰演者郭柯宇表示,《黄雀》给演员表演的空间和张力很大,饰演时先深入挖掘“花姐”人性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叠加警察职业特有的专业属性。剧中“李红旗”饰演者赵滨深入剖析角色时谈到,尽管“李红旗”生活中有很多纠结,但身为民警的他心中火焰始终燃烧着,并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刻。剧中“财神”饰演者张皓然表示,《黄雀》是一部很精彩的群像戏,在注重刻画人物心理时也会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剧中“何小竹”饰演者王铮认为,能把戏演得好的演员很多,但是能让对手把戏也演得好的演员不多,演员们在片场也会不断调整表演细节,确保角色之间融合得更加自然。剧中“小春”饰演者郭丞表示,在塑造角色时会去思考很多关于角色的背景故事,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和节奏等细节设计把它诠释出来。
行业共振:类型剧的创新与破局之道
北京视协副主席、《黄雀》编剧王小枪提到,对于《黄雀》这种现实主义题材,更加注重的是在叙事角度和人性深度上的创新,抛弃了以往创作中比较固定的人物关系模式,采用“织网式”结构,让每组人物关系形成有机闭环。卢伦常强调,该剧以真实案件为基底,通过创新性的案件设计和多样化的破案手法,在保证现实质感的同时提升戏剧张力。出品人、总制片人张海东介绍选角策略时指出,该剧突破传统人物塑造模式,采用“反标签化”处理方式,注重反派角色反差塑造的同时,避免配角沦为功能性角色。制片人冯蕴婷提到,《黄雀》在刑侦剧类型上的创新探索具有双重性,摒弃了传统的单元案件模式,采用“剧中剧、案中案”的叙事结构,保留了留白和开放性结局。制片人张晓东特别提到在日均数万客流量的火车站实景拍摄所面临的巨大协调难度。这些在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困难成就了剧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桥段,让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纪实质感。
针对“反派角色的人性化边界”这一行业热议话题,王小枪认为,要坚持在明确价值观基础上进行非脸谱化塑造,“这种现实主义的处理比悬浮式创作更具社会意义。”谈及团队多次合作可能带来的创作瓶颈,张海东表示,要在确保作品观赏性的同时,坚持探索具有思想深度的艺术表达,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优质内容选择。
本场活动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戴清认为,《黄雀》在叙事时间与结构上表现出很强的先锋性与实验性。创作者既需要匠心独运的巧思,也需要兼顾观众的审美期待,在先锋形式与受众审美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黄雀》带有鲜明艺术实验特色的创新突破为刑侦涉案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四季起航:搭建行业交流全新平台
本次《黄雀》专场分享会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也让更多创作者看到了类型剧的突破可能。“四季影像”主题分享会将在每个季度聚焦一类题材、一部标杆作品或一个行业热点,邀请顶尖创作者与专家学者,用更为先锋的观点、更加尖锐的对话,为行业带来更多前沿思考和灵感碰撞。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云升出席分享会,北京视协副秘书长种珊主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