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文学与艺术的双向赋能——茅奖IP《北上》的多渠道改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本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5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各主创团队和多位专家围绕小说《北上》的多渠道改编进行研讨。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会议。
长篇小说《北上》
《北上》是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201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说以宏阔的艺术视野和杰出的叙事技巧,讲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展现了运河百年沧桑巨变。小说面世后引起行业内多方关注,开启了文学IP多渠道的改编之路。音乐剧《北上》、话剧《北上》、电视剧《北上》先后亮相,用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带动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形成文化经济共振,成为茅奖IP改编的又一成功范例。
话剧《北上》制作方代表、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媛
研讨会上,各方主创团队分享了《北上》改编创作历程。张媛坦言,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30多万字的原著小说改编成2小时40分钟的舞台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提炼精华。主创团队从叙事结构的转化、人物群像的舞台化、运河意象的视觉化、文化内核的舞台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了改编,并在首演后持续修改打磨,努力推出一部精品力作。
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人、音乐剧《北上》制作人秦鲁一
秦鲁一介绍,这部作品是北京广播电视台独家出品的首部音乐剧。改编过程中,主创团队选择了晚清时期这条线索,将人物放在群体当中、放到时代当中、放到大运河的意象当中去呈现,保留了原著的主旨和灵魂。未来将在歌词文本、视觉呈现等方面打磨提升,打造音乐剧《北上》2.0版。
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原副主任刘莹
刘莹谈到,音乐剧首演受到运河沿线城市的关注,引起良好反响。目前北京广播电视台还在积极地修改、升级,适时再推出,期待未来这部剧能够走进大运河沿线城市演出。
启蒙影业合伙人、电视剧《北上》总制片人张书维
张书维谈到,电视剧主创团队把握住原著“根”和“远方”两个内核,将“水”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六位年轻人的出走与回归,诠释了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剧集的热播点燃了观众对京杭大运河的浓厚兴趣,为运河沿岸城市文旅发展赋能,这也充分证明文艺作品不仅能记录时代,更能激活文化认同,让运河的流动生命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
随后,文学、戏剧、音乐、电视艺术等领域专家以《北上》为案例,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学IP多渠道改编的成功经验,并围绕如何发挥文学的母体作用、推动文学向多种艺术形式的转化提出了建议。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胡薇
胡薇从《北上》说开去,重点分析了戏剧改编的难点。她指出,小说不拘于时空,可以并制多条叙事线索,而戏剧强调集中凝练,剧场属性又导致其受到时空的限制,尤为考验改编者的创造力,要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重新梳理和结构原著的事件、人物以及关系,并配以适当的舞台表现手段,更好地展现出原著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戴清
戴清指出,纯文学是以优秀作家的深厚文化积淀为根基,饱含最真挚、最深沉的生命体验、审美表达和对时代社会的思考,是文艺创作原创力的大本营,要在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小说《北上》具有厚重感和历史感,而电视剧考虑到电视艺术特点和观众审美习惯,以青春叙事和生活实感贴近大众,将运河精神转化为情感共鸣,总体上是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
《人民日报》副主任、高级编辑刘琼
刘琼认为,任何一种改编都是对于原著的最大致敬,《北上》改编的繁荣也是文本经典化的标志。创作是一条通向花园的秘径,这条秘径如果有很多岔路就会更容易改编。就像《北上》这部作品,正是由于其具有宏阔的历史时空、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戏剧、音乐剧、电视剧的改编者能够从不同段落进入,重构文本,形成大运河书写的博览和图谱。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
张莉认为,改编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否引起新的共鸣,凝聚更多受众。以电视剧《北上》为例,电视剧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叙事结构,由当下回溯历史,将运河变成青春、爱情和奋斗之河,更加贴近当下观众,赋予《北上》更多的青春感和新时代气息,激起青年观众对原著的好奇、对运河和对运河人家命运的好奇,这是改编的成功之处。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黄凯
黄凯认为,音乐剧《北上》在叙事结构、音乐设计、视觉呈现方面可圈可点,未来可在情节衔接、人物塑造、华彩段落打磨等方面持续提升。《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狮子王》等经典音乐剧都脱胎于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戏剧性的故事、丰富饱满的人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为音乐剧提供丰厚滋养。希望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向音乐剧转化。
一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
林蔚然指出,话剧《北上》聚焦运河上行走的一群人,展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爱恨情谊,在修改中建议梳理叙事线索、运用有效道具、突出几代人之间的相互呼应。同时,她希望市文联建立与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出版社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送优秀文学作品,推动各艺术门类多点开花、多元呈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
丛治辰指出,让小说家成为小说家、让小说成为小说非常重要。小说家的思考深度、感受的敏锐度,以及小说家所提供的唤醒世界、观察世界、重塑世界的新的视野,是小说家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独特价值。他认为,小说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面貌,但是否能够给改编者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新角度,是关系小说是否具有改编价值的关键。
作家、北京作协理事吕铮
吕铮结合个人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的经历,对《北上》多渠道改编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鲜活的典型人物、纵横交错的时空背景、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融合是《北上》改编的优势。《北上》的改编提供了“一鱼多吃”的范例,不同艺术形式在保留鱼骨坚韧性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各取精华,分别烹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演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韩敬群谈到,一次又一次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是一部作品走向经典的过程。无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电视剧,如果能够唤起大家对原著小说的阅读兴趣,唤起大家对运河文化意义上的认识,甚至带动运河两岸的文旅发展,都是极好的事情,都对于《北上》作为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
徐则臣谈到,一部作品不是作者写完就完成了,还需要读者去阅读,专家去阐释,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所有这些成就最终的作品。他认为音乐剧、话剧和电视剧,虽然做了不同的演绎,但都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丰富了原著的阐释空间,都是在帮助《北上》这部小说继续成长。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
田鹏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文学要保持自身的精彩。文学承载着思想、文化、精神、情感,提供观察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二是改编者要提升创造力。改编者既要忠于原著,更要对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度挖掘、深度解读。三是市文联将积极推动文学的改编转化。对文学IP转化进行经验梳理和理论总结,借助“北京文学走出去”、“从文学到影像”优秀文学作品推介会等各类活动,搭建文学跨界转化的平台,实现不同艺术门类的融通发展。
“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精品研推工程”自2022年创立,旨在通过为优秀作家作品举办研讨会,挖掘北京文学潜能,推动北京文学精品化、经典化进程,打造发现精品、研究精品、推介精品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已举办21场研讨会,接下来将继续围绕热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开展专题研讨,培育北京作家中坚力量,促进北京文学创作向更高质量发展。
北京视协副秘书长(主持工作)种珊出席会议,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