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方昆曲剧院共同主办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艺术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多位专家围绕该剧的艺术性、创新性、思想性展开深度探讨,共同探索昆曲艺术的当代转化路径。
岁末年初,北方昆曲剧院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蓝本,推出了新编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并先后在正乙祠古戏楼和国家大剧院呈现出两版风格迥异的演出,展现了古典戏曲在活化传承中的多元可能性。
北京剧协原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郭启宏
郭启宏作为该剧的剧本指导,肯定了该剧在“老戏新编”上的突破与创新。他认为,创作的第一要义是“学其精神”,《游园·惊梦》的创作体现了对原著精神的深度挖掘、阐释与创新。“一梦而死,一梦而生”的超现实叙事手法,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精髓,又以现代语汇重构了时空逻辑,揭示了情至则生的生命观;既呼应了汤显祖的原著精神,又赋予其当代人文关怀。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舞美系主任于少非
于少非聚焦于该剧舞美空间的诗意表达。三扇月亮门构建出一景多用的写意空间,又以纱幕的虚实变化强化了“梦境”的流动性,使杜丽娘的生死穿梭更具戏剧张力。这种“以简驭繁”的手法是对昆曲写意精神的当代诠释。服装设计再现宫廷穿戴规制,十二花神的造型与“堆花”仪典的设计符合历史文献记载,通过现代舞台技术放大视觉冲击力,形成“古典与当代的极致碰撞”。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
胡一峰认为,《游园·惊梦》通过对宫廷风格的精准复刻,实现了对传统戏曲美学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对文化自信之本、经典剧目之本、昆曲艺术之本的坚守。演员的表演达到了“正、雅、准、稳”的艺术境界,根据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浓度,有层次地塑造出了杜丽娘这一中国式爱情的文化符号,展现了人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永恒追求。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景俊美
景俊美对大时代背景下该剧的“破圈”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游园·惊梦》成功实现了古典内核与当代审美的共融,宫廷风格的定位并非浮于表面,而是通过具有文献性、艺术性、时代性的舞台语言传递文化意蕴,通过文物活化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该剧也为非遗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伟
崔伟认为该剧在古典戏曲的传承创造中有着意想不到的成功。该剧回归了传统戏曲以舞台为中心的创作态度,传达了对人生、命运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延续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赋予了强烈的时代价值。通过服装、舞美、灯光、妆造将当代观众对古典美和古代美的审美想象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并将“文物 戏曲”的活化理念推向新高度,堪称“以道为宗,以心为本”的艺术实践。
《游园·惊梦》总导演张鹏
《游园·惊梦》总导演张鹏介绍了剧目的创作情况及创作理念,其它主创人员就该剧的文本、音乐、服装等进行阐述。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游园·惊梦》主演邵天帅,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常务副主任、《游园·惊梦》制作人刘巍,整理编剧王一舸,音乐总监周友良,服装设计张锐等参加研讨会。北京剧协四级调研员宋颖主持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