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首轮演出落下帷幕,相约五月再见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5-01-27

  1月25日,悬疑、成长、家国,梨园、国剧、气节,最青春的面孔,最中国的故事,最炫酷的歌舞,少年感拉满的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落下帷幕,为期一个月首轮演出圆满收官。

 

融合创新赢得良好口碑

 

  《金风玉露》打破了传统音乐剧单一的叙事模式,深度融合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会馆有戏”。自2024年12月24日首演以来,赢得了良好口碑,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和赞誉,至今,大麦评分已达9.4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千龙网等多家媒体对《金风玉露》进行了报道,“会馆有戏”“沉浸式”“融合创新”成为报道的热门词汇。用当下热门的音乐剧焕活古老的会馆,在会馆唱起讲述大戏班故事的音乐剧,大胆创新的方式直抵年轻观众心坎,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家国线、亲情线以及戏班里胜似亲情的感情,收获了我一抹再抹的眼泪!”“每个角色都似一座宝藏,蕴含着无尽的魅力。”“整部剧保留了音乐剧的元素,也结合了戏曲的形式,听台上演员唱戏的时候有点恍惚,好像台下的我们变成了那个时代的戏迷。”

 

精心孵化助力“会馆有戏”

 

  一部好戏从无到有,从有到赢得赞誉,需要历经一个不断论证、不断调研、不断打磨的过程。从没有雏形到成为湖广会馆重新修复亮相后的首秀,《金风玉露》成为北京市文联“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2024年精品创作中的典型代表。“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以精品创作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为抓手,构建起高层次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平台,“参与者、服务者、陪伴者”是该平台最大的特点。如何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演艺之都建设,激活“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是孵化平台筛选精品项目的核心。经过市文联专家研究讨论,在会馆里打造一台高品质的驻场演出,成了破局的关键,也是这部戏在孵化之初的目标。“2024年春节前夕,市文联、天桥盛世、文联智库专家,纷纷就在湖广会馆打造一台高品质驻场演出的可能性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回忆。于是,在几方的动议和创意下,由北京市文联发起和推动,更凭借对古戏楼活化利用的实践探索,独特艺术构思和创新表达,《金风玉露》项目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项目,获得了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的资金支持。

 

细节拉满沉浸式体验

 

  《金风玉露》的演员绝大多数是“00后”,这些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昆曲表演专业和北京市曲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经过数月的戏曲、形体、声乐等全方位训练,在歌舞唱跳中打破界限各扬所长。不仅是角色选定,整部剧从故事情节设定,到舞台、音乐设计,再到演员选择,甚至到票价、席位、现场环境,观众可以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里感受到《金风玉露》的用心之处。360度环绕式声场,将观众的感官全方位包裹。昆笛、京胡、琵琶、唢呐等戏曲音乐元素被巧妙地镶嵌于梨园题材之中,开拓了音乐剧市场上全新的中国式表达。

 

专家研讨为其画像诊脉

 

  “《金风玉露》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具有自己独特创意的中国音乐剧。让人完全没有想到,可以把戏曲和音乐剧高度结合。”北京舞协第四届理事会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中国音乐剧专业创始人之一吕艺生谈道。

  “这部剧不仅是‘演艺之都’‘会馆有戏’的示范,更是京味音乐剧以及践行双创理论的一个示范。”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黄凯说。

  “这部音乐剧是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的实践之举。下一步要继续深入打磨作品,同时在文创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为剧目走向市场做好充分准备。”谈到该剧后续发展时,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如是说。

  《金风玉露》由北京市文联发起推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联与天桥盛世集团共同出品,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曲剧团与北京湖广会馆联合制作。由制作人李东领衔,编剧、导演李卓群执导,编剧孙钰熙担任联合编剧、作词,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姜景洪担任作曲,北京舞蹈学院舞美系主任任冬生担任视觉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蓝玲等担任服装造型设计,共16位资深戏剧人组成制作团队。

  《金风玉露》即将于2025年5月进行第二轮演出,3月21日正式开票,欢迎观看。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