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新时代文艺评论方向盘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北京市文联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北京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团结凝聚首都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能力、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整合文艺资源,完善评论工作机制
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评论是文艺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手段。2020年,结合群团组织改革,在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的支持下,市文联成立编制内的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正规的编制、固定的经费、专属的空间,为北京文艺评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2020年1月10日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揭牌仪式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艺评论资源丰富。2021年,市文联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22家在京文艺高校、科研院所单位,发起成立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集中优势力量合作研发文艺评论系列课程、开展文艺研究、举办讲座培训等,建立起互通联动、高效协同的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对内,联合市文联事业单位改革新组建的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有效联动文学、戏剧、美术等12家所属文艺家协会,进一步夯实开展各门类文艺研究、理论评论工作的组织基础。北京评协汇聚覆盖各门类、各领域800余名文艺评论工作者,组建协会理论、文学研究、造型艺术、新媒体文艺评论、青年工作、艺术产业研究等9个专业委员会。北京文艺评论工作方向、目标更加明确,组织基础更加有力,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打磨批评利器,助推文艺精品创作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多年来,市文联积极引导首都文艺评论工作者密切关注文艺发展动态,关注北京作品创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以有温度、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之声助推文艺精品创作。
切实抓好北京重点作品的评论推介,组织评论家围绕话剧《香山之夜》《正红旗下》《寻味》、舞剧《五星出东方》、电视剧《觉醒年代》《鲲鹏击浪》、电影《革命者》、冬奥会主题歌曲《永远在一起》等热点作品推出有影响的重磅文艺评论,挖掘、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发挥市文联特约评论家及签约评论家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围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等文艺现象,发出专业权威声音。持续完善文艺作品观摩机制,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围绕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依托老舍剧场“佳作有约”“双周影院”“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放映”等项目,面向北京评协会员、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成员单位师生开展100余场、1000余人次舞台艺术现场观摩,撰写各类长评、短评文章800余篇,以追踪式、有深度的文艺观察促进评论与创作的良好互动。
夯实阵地建设,彰显文艺评论功能
从根本上说,文艺评论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不是简单的文艺鉴赏与接受,而是基于一定的立场、标准对文艺作品进行挖掘、阐释和衡量,探究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以更好地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文联深化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加强对文艺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倾向性问题研究,拓宽传统文艺评论、网络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使北京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0北京文艺论坛现场
一是夯实文艺理论研究基础。自2021年开始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出版《北京文艺发展报告》,为科学分析北京各艺术门类文艺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畅通市文联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通道,累计推荐5个项目入选社科基金项目,扶持古典舞的“国潮风”“京味儿”话剧等17个选题入选市文联基础理论课题研究项目。二是打造“北京文艺论坛”“坊间对话”“艺苑沙龙”等文艺评论品牌矩阵,线上线下观看人数累计超1500余万人次,搭建了文艺家、评论家和受众的交流对话平台,有效推动形成文艺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三是拓宽文艺评论传播渠道。与《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等合作开设“新时代首都文艺”“北京·艺评”“新时代北京艺评”等评论专栏,壮大主流评论声势。用好“京艺苑”“北京文艺评论”等新媒体平台,举办北京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征集活动,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作品,把握网络文艺评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