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服务”催生优秀创作
北京市文联创作服务部
2024年文艺创作政策宣讲会
近年来,北京市文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实现从“活动组织型”向“创作服务型”的转变,不断提升引导文艺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探索出了一条主题引领、选题孵化、精品培育、精准服务的文艺创作新路径,凝聚了一批首都文艺工作者、形成了一批优质成果。
优化组织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让创作有方向。持续优化机构设置,服务创作发展。成立创作服务部,组建文艺家服务中心,努力为文艺工作者创作活动提供系统服务。突出规划引领创作发展,制定出台《北京市文联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按期发布年度文艺创作选题指南,组织召开文艺创作扶持政策宣讲会,引导首都文艺工作者聚焦主题开展创作。
强化扶持引导,让精品创作有支撑。充分发挥政策、资金、资源的引导作用,设立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创立“大戏看北京”孵化平台项目,每年投入1800余万元,扶持培育精品优秀创作项目。积极奖励优秀文学作品,制定出台《北京市文联文学创作奖励实施办法》,每年投入150余万元奖励获得全国优秀文学奖项和重要文学刊物刊登的优秀作品。
搭建服务平台,让创作落地有保障。积极打造以老舍剧场为核心的文联创作展览展示空间,为艺术家提供集成式创作服务,努力形成集创作孵化、展演展映、交流研讨、宣传推广、人才培养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创作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一网一微一报五号”首都文艺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信息的互融互通,不断形成宣传合力,搭建起及时、高效、专业、权威的创作展示交流平台。
围绕中心抓创作,聚焦主题出精品
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创作。围绕建党百年,推出主题著作《百年跫音》,特邀数十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领衔创作一批具备北京气质的优质文学作品;推出系列美术作品《百年望道》,36幅画作成功在北大红楼、李可染画院等地巡展。抓好两岸主题创作,推出由京台两地艺术家合作创作的话剧《寻味》,成功入选2022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首演以来获各方高度评价。
聚焦新时代、新征程现实题材创作。围绕脱贫攻坚和建设美丽乡村,创作长篇小说《宝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聚焦北京冬奥主题,组织创作《北京再相约》《中国画》《荣耀时刻》《平凡的力量》等11首歌曲,积极推进“后冬奥”主题创作——冰墩墩衍生IP项目。其中,歌曲《永远在一起》MV在海内外点击量超过10亿次,探索了国际合作新模式。
聚焦首都城市发展主题创作。围绕“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推出相声剧《依然美丽》、话剧《喜相逢》、情景舞蹈公益短片《幸福家园》、歌曲MV《幸福感》《同力回天》等主题作品,生动展示超大型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聚焦中轴线申遗保护,推出“京城之脊·一脉绵延”系列美术、摄影作品,创作舞剧《百年正阳门》。挖掘“一城三带”文化内涵,推出《散文中的北京》,出版《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历历如绘:舆图内外的运河故事》等书籍。
北京市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历年扶持的部分优秀项目
整合多种合作资源,探索新型创作模式
探索舞台剧多种创作组织方式。持续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创作模式,努力推出文艺精品。采用集成式创作,推出相声剧《依然美丽》。汇聚了一批新文艺群体优秀艺术家联合创作,因戏选角,实现了角色与演员的高匹配度。采用合作式创作,推出话剧《喜相逢》。由北京市文联组织创作剧本,由来自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的知名导演、老戏骨以及新文艺群体青年艺术家联袂创作,实现了艺术资源的强强联合。采用委托式创作,推出话剧《寻味》。由北京市文联提供剧本,委托全总文工团组织创排,有力地推动了剧目的可持续运营。
探索IP衍生矩阵和成长新路径。积极探索文学IP转化,精选文学作品作为IP创作母本,整合各文艺门类资源,创新创作手段,构建从IP挖掘、文艺创作、数字化开发、文创衍生到立体化传播的IP衍生矩阵。2022年推出的由文学著作改编的《星鱼》VR作品,通过“文学 科技”的创新方式,将静态文字通过数字技术转化成了VR全感官沉浸式动态艺术体验。持续做好优秀国家IP的延续和开发工作,以冰墩墩为起点,打造讲述中国故事和北京故事的全新IP。构建了文学作品、有声剧、舞台剧、网络动画短片、文创衍生品等多元化IP内容矩阵,用更多的文艺表达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北京市文联将继续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把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第一标准。继续深化改革,持续创新理念、延伸工作手臂、提升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