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老舍文学院、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世界阅读北京”(罗马尼亚站)文学沙龙成功举办,中外作家、汉学家、出版界人士、中外读者以线上连线的形式,围绕入选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项目的短篇小说集《麦子》罗马尼亚文版开展了热烈交流。北京作协副主席、作家刘庆邦,罗马尼亚汉学家游大海,罗马尼亚集成出版社社长科斯特,以及来自罗马尼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余位文学爱好者线上出席。
刘庆邦作品《麦子》(罗马尼亚文版)
《麦子》是一部启迪人心、内容丰富的作品,收录了刘庆邦13篇代表性短篇小说,内容题材基本围绕中国农村乡土,包括《种在坟上的倭瓜》《到处都很干净》《黄花绣》《麦子》《信》《车倌儿》《鸽子》《谁家的小姑娘》《幸福票》《响器》《梅妞放羊》《遍地白花》等,受到了广大中国读者的欢迎。而在海外,通过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麦子》首次被翻译成罗马尼亚文,也实现了该部作品第10个语种的版权输出。
北京作协副主席、作家刘庆邦发言
罗马尼亚集成出版社社长科斯特发言
主持人、汉学家游大海发言
科斯特在开场发言中称赞《麦子》这部作品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可以加深罗马尼亚读者对中国的了解,获得更为立体的认知。
游大海曾评论:“鲁迅以反思批判看中国乡土,而刘庆邦的《麦子》则以审美和欣赏的角度看中国乡土。”他分享了翻译《麦子》(罗马尼亚文版)的感受,认为这部小说的书名“麦子”,象征了淳朴的人格。其故事所展现的,正与许多欧洲故事中描写的人物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角色在成长中“失去单纯”的过程有深入的刻画。《麦子》中的角色有对梦想的追求,也同时面对着追求梦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这种写作方式既反映现实,又展现了力求保持本心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当地读者对《麦子》的文学艺术价值有更切身的体会,游大海以罗马尼亚文朗读了小说集中《响器》的精彩片段,参加活动的嘉宾与读者也围绕图书内容与作家进行了热情互动。
刘庆邦表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自己致力于对普通的人和事进行审美转换,从情感、语言、文字等多个角度,为琐碎平常的生活提供诗意的可能。他认为,短篇小说是与诗歌最接近的文体,自己正是将每篇小说当作诗歌来写,重读《麦子》的每个篇章时总不免热泪盈眶。被问及文学创作的风格与方法论,刘庆邦表示,自己的创作一直是现实主义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必须找到自我、凝视自己的内心。一方面,要写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让每个角色都有原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术价值的拔高;另一方面,创作必须关注现实、关照时代,同现实和时代保持联系,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沙龙现场刘庆邦与海外读者连线
“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是北京市文联推动北京文学“走出去”的一项品牌活动。2022年启动以来,通过邀请不同国家的读者、译者、汉学家、评论家等与中国作家进行交流,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落地、传播。本次文学沙龙活动的举办,是“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系列活动的第四站,更是创新中罗文学交流方式、拓展交流内容的一次重要探索,进一步激发了罗马尼亚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