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十月杂志社承办的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六期“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这也是2023年度该主题的收官活动。“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总共举行六期活动,前五期活动分别以作家阿乙、杨庆祥、张翎、吕铮、周晓枫的最新作品为研讨对象。“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属于综合性议题,研讨目的在于与各界共商北京文学的发展大计。会议邀请了20余位学者、评论家、作家参会,围绕“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深度的热烈探讨。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宁肯,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文珍,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计文君、马小淘、孙睿、侯磊、林特特、阿依努尔·吐玛尔别克,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周婉京与会研讨。本次会议由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和《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任学术主持。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
田鹏表示,“新时代”“北京”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从作品到作家,从个体到群体,到底怎么样来书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研究和研讨的过程。想要书写好新时代的北京,书写者就必须要走进生活内部,总结出具有特质的,传统与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以及开放包容的、高科技的、面向世界的,接纳感和包容性非常强的北京。用鲜活的人物,用精彩的故事,讲出中国人、北京人在新时代的精神气质,这种品格风貌非常有价值。希望更多作家关注当下,关注新时代,用自己文学的笔触写出新时代北京的气质。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何向阳认为,北京在文学史当中,构成一个不是地理的版图,更不像地方性的书写。如何在新的时代赋能北京,找到人物性格的心智,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破题,在创作上塑造出新的形象。地理版图上,新时代的北京这个话题有现实意义。期待作家们能够把地理版图上的新北京,比如通州,作为一个地理版图,一个舞台,一个背景,进行写作,写出北京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
周云磊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围绕文学领域开展的相关合作,是建立在长久合作基础之上的创新之举。通过研推工程深度研究和重点推介文学精品,不仅可以引导北京的作家不断提高创作质量,还更好地表现了时代精神,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品牌文学活动。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
陈东捷表示,“时代”和“北京”都是大词,大词在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镜像,怎么在每个人内心里面生动起来,最后化成文本,是这次研讨的一个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
白烨谈到,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新时代有特别含义。新时代的北京,从文学写作的样式、作品的表现方式,包括作者群体比过去更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他认为,在作品中看到文化的、历史的东西,作家个人会更有辨识度,同时对北京新时代精神的书写,通过这样一种表现和积极探索,构成一种丰富性。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宁肯
宁肯认为,“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中“新”和“北京”是两个重要元素。“北京”是一个永恒话题,无论新北京还是旧北京。写北京要落实在人身上,如何塑造出新的北京人形象,对他来讲是一种挑战。为此,站在全球角度来看这个时代,不画地为牢,是我们如何书写新时代中该有的一个胸襟。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
岳雯讲道,什么是北京?什么是时代?北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面貌。归结成一句话,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你在哪里,时代就在哪里。你在哪里,北京就在哪里。这就是新时代的北京。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
周晓枫认为,北京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北京。对她来说,北京最有意思的是松弛感、成长性,还有很强的自由自在的接纳性。作为作家,永远不要束缚自己,我们致敬的方式,我们表达的方式,我们不管去热爱还是表达批评,都是饱含着真挚,让各种经验、感受,使北京的状态更为丰富,更生机勃勃。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文珍
文珍提到,2023年AI文学和书写新北京两个主题是被反复提及的。北京除了地理版图意义上的北京之外,还有首都这一层意义,是由万千符号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意象。对她来讲,北京是一个选择留下的城市。正如我们不需要知道所有知识才可以写文学,我们也不需要穷尽每个地理层面或者各个圈层那么多,也可以写出我们知道的北京。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
师力斌讲到,新时代的北京首先是包容的,有地方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北京这几年提供了很多新的经验。比如胡同的文化,大院的文化,包括原来比较安居乐业的感觉,那种温厚的人情,不管是移民,还是老居民,现在完全都变了。新时代的经验中包含着社会的、历史的、生活的经验,其中已经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计文君
计文君认为,北京对不同身份背景的人来讲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对不同阶层的人来讲也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很难找到一个整体性的北京。因此,不管从哪个方向去切,整体性的北京一定是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生命经验,对我们想象的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多元的北京建构才是有贡献的。
北京作协签约作家林特特
林特特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一群人的文字代表。北京在她的心里,是大方、包容、自由的。自己是一个新时代的北京人,自己的写作就是京味写作的一部分,只要用个人的写作把生活的腾腾热气写出来,那就是书写新时代的北京。
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
周敏讲到,应该鼓励更多人去书写北京,北京不仅包括我们所属的这个城市的繁华地带,它还包括更广阔的乡村,这些都需要北京作家去书写。除此之外,北京是非常包容、大气的城市,同时也是非常有国际化、国际范儿的城市,对人本身的发展应该得到关注。比如从儿童文学作为切入点,帮助需要特殊照顾的中学生,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他们走出困境。这类题材的写作也是很有价值的。
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马小淘
在马小淘印象中,北京是应有尽有的繁华都市,对这里怀着无限的崇敬。她认为,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城市。老北京的传承只能交给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不是外地留在北京的。我们不能简单把北京当作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或一个空间概念来写,文学意义上的北京必然是多维的。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
季亚娅指出,嘉宾们从多方面提出了如何书写新时代北京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的发言让她深有同感,希望出现更多有辨识度的作品来体现城市变化中人们精神变化,同时也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去理解新时代的北京。所谓的“大北京”,就是需要作家们如何把各自的地理基因和文化基因都包含在这个庞大的词汇里面。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
饶翔认为,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从表面上来说是方法论的问题,往深入讲是如何理解有政治内涵的新时代。北京书写其实要寻找它的主体性,要寻找它的特殊性,要寻找它不同于别的地方的特性。从本质化的北京,所谓经典的、正宗的京味文学和北京书写里面重新解构出来,重新赋予北京更丰富的内涵。
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孙睿
孙睿认为,北京风俗是固定的,已经在上世纪作品里面被写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物素材,没有过去北京人那种闲情雅致去品味北京风俗。北京风俗只是在过去那个慢悠悠的年代跟北京人的生活有关系。既然是新时代,小说的样貌就得是新的,对于每个写作者来说,生活越来越新,谁也逃避不了新的生活。我们除了写新生活以外,更要在主观意识上写出新的小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
丛治辰讲到,怎么理解新时代的北京,只能从现有的已经存在的新时代北京去展望。他认为,一是新时代的北京应该有一种新世相;二是新时代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政治概念;三是新时代的北京是世界性的。作为作家,应该发明一座复杂多面的城市,每个人共同参与,构成新时代北京的复杂面相。
北京作协签约作家侯磊
侯磊从写人的角度讲述了怎么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他认为,每一代都有不同的人,人是活的,是流动的,可以四处走,也可以从旧的时代活到新的时代中来。如果从生活环境中找一些奇人轶事,依次写成散文,用夸张、概括等传统手法来写“人”,意义不大。要写这个时代人所面临的事物,人们面对这种新鲜事物所产生的不同想法。总之,人是时代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时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周婉京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周婉京谈到,大院不是真正的北京,是另类的北京。她正在训练怎么从过去的北京里找一个隧道或者一个方法,写出现在北京人身上还有的老北京人的文化基因,这也是她中篇创作训练的核心目的。周婉京认为,老北京最难写的有两个点,一是人物,如何在新文化和新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二是北京人怎么思考自己是北京人,像老舍先生那种又要接地气,也要有王气。我们都是低到尘埃里再去看北京,看我们作为北京人是什么样的。
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阿依努尔·吐玛尔别克
阿依努尔·吐玛尔别克之前很长时间在写故乡草原和牧场的故事,在山上放羊的童年经验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近年来,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她萌生了新的创作灵感。以《北京哈萨克故事集》为例,她认为自己在北京12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接触到的哈萨克族人生活比在过去的二十年更多,理解和思考哈萨克族人在北京的生活状态,礼节规训,婚丧嫁娶等,这对她来说十分宝贵,很值得书写。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
乔叶谈到故乡和北京的关系时认为,来北京以后更确认了自己具备的故乡性,而面对故乡时又确认了北京对自己的影响。这二者形成的合力应该会影响自己之后的创作。没来北京之前她认为自己对北京很熟,但是真正进入北京之后,发现有一种既生且熟,既内且外的东西,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身份摆荡,而对写作来说则意味着多方位的视角。她会以这种视角去写关于北京的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
张莉谈到在读新北京作家的作品时,发现他们书写的北京生活如此不一样,这让她产生比较大的疑惑。她认为,原因在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和地方不一样,环境会塑造我们对一个城市的感受,对生活的理解。大家所经历的生活影响了自身对北京的理解,给了写作者滋养。所以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发明出一种属于我们的新的城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