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北京文艺论坛期间,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者和评论家展开8场圆桌对话,围绕文学、影视、戏剧、舞台艺术、网络文艺、造型艺术、文化产业、青年评论等不同艺术门类,结合北京文艺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讨论新时代北京文艺传承发展的核心问题,助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深耕“演艺之都”建设,为首都文艺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1月20日起,京艺苑陆续推出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第四单元:舞台艺术的新趋势与融合发展
许锐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舞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图景
舞蹈以身体记载、表达和传承中华文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超然于文字系统之外而存在。中国的舞蹈经历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流传到今天,迎来了新的春天,这和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视频传播、影像传播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使我们从阅读时代过渡到阅屏时代,极大地推动着舞蹈的发展,同时,舞蹈呈现出的基于技术和科技的变革,也改变着艺术的观念和特征。未来技术对文艺的最根本挑战,不在于具体的艺术门类和样式,而在于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舞台艺术的新趋势与融合发展,值得大家共同关注。
蒋慧明
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新时代曲艺的青春力量
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新使命,也是每一位曲艺从业者必须完成好的时代课题。曲艺以“说唱相间”的特有表达方式,艺术地实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多样性。北京凝聚了一批曲艺名家,北京青年曲艺人活跃于文艺舞台,并在曲艺传播、曲艺评论等领域,越来越自信地展现出属于这代人独有的青春风采,这得益于各级组织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推优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使他们日渐成为曲艺舞台上挑大梁的主角,成为曲艺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卿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舞蹈学》集刊主编
当代舞蹈的新美学
当下出现了一种新的舞蹈形式或新的舞蹈美学,超越了以往的地域风格性和技术性,从题目和关注的话题来看,无论是回望传统、对现实的观察还是对未来的想象,都表现出了当代舞蹈创作者的视角和判断。从艺术语言上来讲,这些作品在舞蹈史的脉络中也出现了明显演变,当代青年编导不再以炫耀舞蹈技术为主,而是把文化和社会产品带到舞台上,把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对历史的思考放在创作中,提炼和把握中华文化价值。这些作品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特别值得我们讨论与关注。
李驰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大象无形,出奇制胜——舞台演艺发展趋势观察
当下演艺行业呈现出新气象,演艺产品的时间边界、空间边界、内容边界逐渐消融,正在走向高度融合。舞台演艺已经从“正襟危坐”的剧院镜框舞台,走向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广阔空间,城市空间、岸边、山脚下、树下……都可以成为呈现作品的好时机。传统艺术门类内容经过时间和市场的过滤,受众群体和市场销售前置的内容已经清晰,促使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脚踏实地。真正的创意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不拘一格的创意内容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舞台演艺大象无形、出奇制胜就是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好创意。
黄凯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
音乐剧驻场演出的现状与思考
音乐剧越来越火,驻场音乐剧不但可以提高演出质量,还可以节省演出成本,占比已经超过巡演的音乐剧。今年演出场次前20名的音乐剧中,除了中文版《剧院魅影》是巡演音乐剧,其他都是驻场音乐剧,其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是驻场音乐剧《阿波罗尼亚》。驻场音乐剧革新了观演方式,促进沉浸式、半沉浸式的演绎新空间诞生,增加了观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北京深耕“演艺之都”建设,也需要拓展演艺新空间,让观众能够充分体验到现场演出的魅力所在,希望北京未来的驻场音乐剧演出,充分和旅游相结合,创作出更多代表京味文化、京派文化的精品力作。
黄宗权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文化之都北京的音乐舞台要有引领性
新媒介、新技术飞速发展之下,当前音乐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模仿人脑创作,虽然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给音乐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但是与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都、艺术之都比较,在音乐领域依然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打造原创的、感动人心的音乐,建议一是在文化上更加接地气,面向年轻人,注重历史积淀;二是面临新的时代变革,要有思考力和前瞻性,看到音乐发展的趋势;三是希望北京评协继续加强评论、理论和音乐之间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