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北京作家圆桌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3-10-26


“书写中国——北京作家圆桌会”活动现场

  10月22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老舍文学院、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联合承办的“书写中国——北京作家圆桌会”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成功举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参李立言,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语言和文化系主任艾伦·卡明斯出席会议,作家李洱、徐则臣、乔叶、周晓枫、周敏等北京市文联作家代表团成员,汉学家沈如风,及当地知名文学爱好者50余人参会。活动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语言和文化系副教授米娜主持。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语言和文化系主任艾伦·卡明斯致辞

  艾伦·卡明斯在致辞中感谢中国作家们的到访,他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英语读者开始热爱阅读译作,中国作家的来访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和灵感,通过文学对话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致辞

  田鹏在致辞中表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因老舍先生而与中国文学结下历史渊源。百年前中国新文学诞生时,老舍先生等新文学先驱们在保有民族意识的同时坚持拥抱世界,才有了如今中国文坛万木葱茏的样子。文学是文艺的母本、世界性的语言,通过代表团此次文学交流活动,希望双方彼此的故事能够触达更多人的内心世界,助力中英文学交流与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参李立言致辞

  李立言在致辞中表示,中英两国都是文学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学在深化中英人文交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希望有更多中国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走向海外,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作家李洱发言

  在文学对话环节,李洱围绕“乡土文学”展开,指出“乡土文学”概念的由来,梳理了“乡土文学”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随后,李洱应读者要求,介绍了作品《应物兄》的创作背景,以及在创作思想上与《儒林外史》《围城》的差异。他说,《应物兄》是一部与中国现实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分子小说,也是一部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有着复杂关联的小说。目前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译本正在翻译。谈到另外一部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说,该书已有多种译本,英译本今年刚刚问世,期待英语读者的反应。这两部作品都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历史交织、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态,反映了中国现实的独特性。因此,无论是《应物兄》还是《石榴树上结樱桃》,都为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现实提供了可能。


作家徐则臣发言

  徐则臣围绕“城市文学”,介绍了历时6年写作完成的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人都不是我,但最终又都是我。”他表示,相较于居于主流的乡土文学,围绕城市文学写作的中国作家相对较少。中国发展很快,尤其是城市的变化,他希望能把变化中和变化了的中国城市呈现出来。他还以自己的作品《跑步穿过中关村》德文版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发布时,德国记者对来自农村的他致力于城市书写的困惑为例,介绍了年轻一代的中国作家在面临“不再典型”的乡土社会时,对乡土社会本质性的把握的无望感。同时,城市生活已成为这一代人面对个人问题和世界问题的根本处境,作为个体的“我”只能立足城市进行思考。哪怕城市文学缺少乡土文学那样充分和有效的写作模式,但他“很喜欢,也愿意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地去写”。


作家乔叶发言

  乔叶介绍了长篇小说《宝水》的创作和出版情况,由此谈及中国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和强大力量。乔叶说,《宝水》是一部乡土小说,在《宝水》中,中国当下乡村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意识与生活向往成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在中国乡土文学的链条上,较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土小说,这些内容被评论界认为具备着某些时代新质。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必然呈现。比如因为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很多作家拥有的是一种城乡混合或者融合的复杂状态。“我跟李洱、徐则臣就都有乡村和城市并存的体验,这些都会体现在创作中。”《宝水》里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很密集、很集中地表达了这种体验。乔叶还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宝水》的文本对当下中国普遍状态的城乡关系,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和故乡的关系,城乡关系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道德状态等文学话题进行了丰富的延伸阐释和探讨,期待更多的海外读者能关注到中国当代乡村的文学表达。


作家周晓枫发言

  周晓枫介绍自己在创作儿童文学前一直创作散文。散文属于非虚构,强调真实与真诚,这为她后来的童话创作提供了基础。中国有个成语叫“童言无忌”,是说孩子那种不考虑后果的诚实与勇敢,它的后果通常也不被追究。其实成人很难做到,但这又是写作者必须去努力保持的品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把写作延伸到儿童文学领域,因为我们认识到,儿童文学不是智力的稀释,也不是手段的降级,而是更为丰沛的呈现。走向童年,甚至是比走向未来更远的路,因为人会自然老去,获得那种自然的成长;而成长每一步所积累的认知,都可能成为返回天真的阻碍。和许多跨界写作的作家一样,她希望能够始终保持新手那样的激情、迷惑与谦卑,这意味着:始终像孩子一样,拥有发现的活力。


作家周敏发言

  周敏以创作《锣鼓巷的小魔仙》系列作品,以及E.B.怀特先生作品《夏洛的网》为例,重点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从现实生活取材、加工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她表示:在故事构建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创造一个完全虚幻的陌生世界,从现实生活当中取材,进行深度加工,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益处颇多。在创作《锣鼓巷的小魔仙》过程中,她引入了北京胡同、历史古迹、中国古籍等文化元素,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甚至故事发生的原型地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由此,周敏提出,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时刻提醒自己是“在为小朋友们写作”,要学会基于读者的特殊性,通过语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呈现方面的设计,达成与少年儿童理解力相匹配的、高趣味性表达。最终,创造出一个现实与幻想相互交融的美丽世界。


汉学家沈如风发言

  沈如风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将中国作品分享给英文读者的方式。他表示,与中国区分“城市文学”“乡土文学”不同,英语文学世界没有这样的区分,进而分享了英文读者市场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以及他个人对中国文学前景的理解。他从2020-2022年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的作品数量分析,得出中国文学译作的相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已经慢慢地被市场接受,且主题日益多元的结论。他提到,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读“溢出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年轻,读译作的年轻读者多于年长者。通过对比日本、韩国在英语市场畅销情况,他分析将会有某一个中国主题的创作打开英文读者市场,他对中国文学译作的未来充满期待。

  作家们的介绍和汉学家的解读,让听众们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与力量。参会者沉浸其中,随着作家的介绍游走于书中的故事与时代现场,体验并感受着中国文学中的人物性格、故事与命运。五位作家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近30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叙述方式不同,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一种可能。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参会者与作家们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其中,写作、传播、译介是核心议题。

  此次“书写中国——北京作家圆桌会”旨在通过中国作家作品的创作与分享,以文学这种特有的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英国读者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该活动是北京市文联出访德国、英国开展文学对外交流的三场重点活动之一。


田鹏(右二)与艾伦·卡明斯(右一)、米娜(左二)进行交流

  圆桌会议前,田鹏与亚非学院院方负责人进行了会谈。双方对老舍先生这样一位得到中英两国人民认可的文学家进行了深情追怀。院方介绍了寻找老舍先生在校期间史料的过往经历,并表示愿意继续寻找相关史料,代表团对此表示感谢。双方就以此访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形成具体安排达成了共识。


代表团在老舍先生故居前合影


代表团走访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

  参访期间,代表团一行还前往了老舍故居——位于圣詹姆斯花园街31号的小楼前缅怀老舍先生,并先后调研了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以及诺丁山书店等。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