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圆桌对话环节,文艺家们围绕文艺创作生产方面的三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中,第三场圆桌对话以“文艺精品与媒介传播”为主题,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北京歌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张永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演员吴京,著名编剧何冀平,分别从自身影视创作经验出发,围绕何为文艺精品,精品与时代、人民、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对话。
精品对于繁荣创作、满足观众的需求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是怎么把故事讲好,今天的共识是怎么把人写好,在尊重市场、拥抱技术甚至借助经验数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精品。近年来,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甚至超出原来的预期,就和这个精品创作的共识有关。有时候看起来不约而同,实际上是大的时代趋势,推动着向这个方向发展,从平台传播到创作,从创作再到传播,形成了良性循环。
影视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使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第一传播渠道,还带来关联价值链的延伸,带动关联价值观的传播,助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今天的北京不断变化、开放包容,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鲜明成就,比如,历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名的作品当中,基本都是北京出品。期待文艺家们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时代留下里程碑、为大众鼓与呼,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近年来,爱奇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论:一是在内容品牌定位上,坚持“青春阳光正能量,向上向善不迎合”;二是尊重创作者与艺术家,给创作者足够的空间去创新,同时避免过度宣扬数据价值;三是用技术手段加速中国影视行业工业化的进程;四是坚持工匠精神,开机前精雕细琢、准备充分,开机到杀青、上线都要快。
经过多年沉淀,全行业逐渐形成共识:一是不再一窝蜂扎堆某类题材创作,而是发挥各自所长,生产多元化内容;二是接纳年轻创作团队、年轻的导演作为行业伙伴,丰富人才队伍;三是越来越多反映现实的精品,持续引发观众共鸣与思考;四是“悬浮剧”逐渐退出,表现普通人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的剧集,成为创作者和观众的“新宠”;五是形式由长转短,品质短剧被更多人所喜爱;六是观众更加成熟理性,单纯靠流量明星支撑的剧作正在被观众和市场抛弃,对演员的评价回到了演技本身。
精品应该和时代的脉搏契合在一起,准确反映时代的精气神。如果观众朋友看到我们的剧会停一停、想一想,这就是这个剧最大的成功,这就是我理解精品的概念。一部戏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故事,要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来支撑起整个叙事。假如一部剧拍出来,所有的人物或者几个主要人物面部模糊,观众看起来似曾相识,或者是模糊的背后是扁平化的人物塑造,这样的剧观众一定不喜欢。无论创作人员用怎样的艺术手段去实践,在完成叙事的时候要做到“说人话,做人事”,每个角色都要让观众看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历史唯物的角度,一定能够做出一部合格的作品。
也希望北京的文旅部门和制作播出单位,能够利用好资源,在影视剧一度创作时就介入,一部作品火了,可以带动一方山水的旅游特色,这是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
影视、戏剧和电影是团队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出精品,主创编导演是核心,剧本也是核心。一个作品要成为精品,故事和人物很重要。精品不应该沉沦,应该洋溢着发光的人文精神,反映的道理要和观众共鸣。我自己作为编剧,有两个守则是要遵守的:一是责任,二是个人的修为。用赤诚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引发观众共鸣,真实或者虚假,观众一眼就能够看清楚。写不写得了是技巧,写不写得好是心。
我写过不少历史题材。我生长在北京,到香港三十多年,进入商业艺术圈,是两地的文化滋养了我的创作。历史和今天是相连的,过去和现在互为参照,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从人物入手,以现代人的眼光、青年人的眼光,与时俱进的观念看待历史。写历史剧不是写历史,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使历史产生一种飞跃。
北京是一个包容新旧、海纳百川的地方,北京题材没有地域限制,京剧、京味话剧、电影在世界都受到欢迎,这个共融性值得创作者研究。
电影成为精品是系统的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里边包括了文化发展的理念、政策、投资环境的优化、工业生产的环节、大众消费习惯、审美趣味,当下年轻人声音和成长等等,尤其是今年,观众的口味也变了,这是很多创作者无法把握的。创作者应该把自己能够把握的部分做好,包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创造新的视听语言、培养新的创作人才团队、培养未来的电影人才等等。也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到电影工作生产的第一线给予指导。
创作者必须要真诚。银幕是放大的,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只要真诚创作,观众就会感受到。近年来一批年轻电影人推出新作品,以社会现实热点为题材的影片获得成功,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动画和神话片引起轰动。还有一些题材、类型的影片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仔细看网络的评分或者票房总值,喜欢的观众也很满意,主流之外形成小众的市场和多元化的审美。今后,我也想尝试一些新的突破与创新,能够把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用到我自己最擅长的动作电影领域里,让大家看到一些中国新型的动作影像和新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