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圆桌对话环节,文艺家们围绕文艺创作生产方面的三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中,第一场圆桌对话以“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为主题,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荷兰翻译家施露,共同探讨新时代的中国文学面临如何更好反映当下,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
文学只有和家国、民族同频共振,才能彰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创作更多坚守人民立场、与社会和时代同步的文学佳作,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时代文学必须写好的答卷。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多角度地呈现中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图景,如何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何在共性中保留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髓,这都是中国文学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希望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中国文学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是有精品的,我个人觉得文学精品更多体现在散文和中短诗之间,长篇小说因作家对所处时代社会情况认知的局限性,在追求精品创作过程中压力较大。这种局限性几乎是长篇小说难以克服的一点,我们尊重经典,其实也包含了我们对于这种局限性的理解、包容和原谅。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作家的创作才能够显得更从容一些。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有温度的,它要展现功能,表现情感。对于文学的理念、功能、情感维度,理解得更多、更全面一些,对写作是有好处的。
我特别在意中国文学如何被国外的朋友们所了解。中国作家有良知,也有胆识,创作了很多好作品,但是我们那么多好作品,却因为被翻译得很少,不被国外所知道。我要给《人民文学》点赞,从最初6个语种增加到现在12个语种。我还要给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点赞,他们使一些作家和外国的翻译家在线上连接起来,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助力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文学和时代的关系,当下生活和作家创作的关系,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好的文学是跨越时空的,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作家创作既要关注当下,又必须不受当下的束缚。历史发展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没有绝对的过去,也没有绝对的现在,一切都是历史发展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即便是写一个看起来完全和当下没有关系的历史体系的作品,依然要对现实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关照现在来体现所描写这段生活的特殊性。
作家会被故事所牵引,但故事并不是作家的根本目的。作家的终极追求是通过故事来表现人性,塑造栩栩如生的具有独特价值和个性的人物形象。文学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文学被翻译成世界各种语种的数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被翻译,感动或感染国外读者,就在于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人性,这是一切文学的基座。通过讲述故事,把人物的内心深处最微妙的那一部分表现出来,这是作家一辈子都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得很明白,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在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创作、诗和曲的关系,现实和想象关系的时候,我看到老子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东西是不美的,虚构和想象的东西才是美的,才能构成艺术品。我的创作已经进行了50多年,随着年事渐高,今后的创作之路怎么走下去?我看到老子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保持初心一直写下去,就谈不上失败。
文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文本价值。如果写了小说没人看,价值就不能实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写作虽然不是对象化,不是盯着哪个群体写的,或者不是对着哪个层次的读者写的,但是我们心里要有读者,要尊重读者。读者越多越好,每个作家都希望是这样的。除了希望有中国的读者,还希望外国的读者读到我们的作品。
作家最重要的就是写人,通过更好地描写过去,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在。欧洲对中国的印象形成于18世纪,在欧洲人看来,中国是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和人文主义的宝库,现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会对外国人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影响。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应该努力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国外对中国的想法,共同创造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美好未来。
读者喜欢看好书,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好书一定会有读者。
中国文学非常重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文学很值得,就是因为它是文学。英语有个说法,艺术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它是艺术。文学就是这样的例子,不管是中国文学、荷兰文学、美国文学,是文学就很值得。第二,其他国家读者看中国文学,能从中看到中国人的内心,体验到中国人的情感和生活。我很喜欢中国文学,中国作家身份背景不同、年龄层次多样、地域风格多样,因此中国文学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现在,荷兰等国家也越来越关注文化多样性。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对话,我想除了翻译以外,还有版权经纪人、外国出版社、金融方面的赞助等共同努力。
最近几年,中国的出版业“走出去”越来越专业,比如图书目录里边的英语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样,外国的出版社就能够了解这些书为什么好,为什么需想要出版。作为翻译,我会继续努力,把好书热情地推介,因为中国的文学对遥远的欧洲真的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