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乔叶说,写作要从来处出发,乡土是她命中注定的精神基因。徐则臣也认为,家乡的河流在长大后成为他认识世界的参照系。
作家笔下的故乡究竟多有魅力?近日,今日头条联合北京市文联和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共同推出《头条书声》之“看见名家笔下的中国风貌”系列读书访谈节目,邀约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乔叶、徐则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青年作家杜梨,讲解名家笔下的中国风貌。
一起看看大家都聊了哪些有趣的话题~
“知道来处,才会更坚定将来”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 乔叶
今年,乔叶凭借《宝水》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评价:“《宝水》就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
谈及创作初衷,乔叶坦言,童年的乡村经验对她影响深远,“乡土是我命中注定的精神基因。”
作为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乔叶从小就有大量的乡村记忆和生命体验,人到中年,地理意义上离家乡越来越远,但心理上却越来越近。
在乔叶看来,写作的本质是回忆,要从来处出发,“只有知道自己的来处,才会更坚定自己的将来”。
“河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参照”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 徐则臣
从小到大,河流对徐则臣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引领他创作了小说《北上》。他认为,河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参照。
“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北上》中,徐则臣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小说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
徐则臣希望,通过《北上》,读者能够读到大运河的前生今世,了解它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
京味儿是骑驴上西山,吃赛梨的萝卜,是郁达夫笔下的涮羊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 张莉
为什么要编写《散文中的北京》一书?张莉说,她希望借此让大家感受百年北京的变与不变。
郁达夫、老舍、王朔、刘恒等作家,都曾通过作品对“京味儿”给出不同的诠释和理解。他们笔下的京味儿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体验,是骑着毛驴上西山、吃赛梨的萝卜;是推开房门扑面而来的涮羊肉的香气,眼镜随之模糊……郁达夫曾说,这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的风景。
在张莉看来,散文里的北京,指的不是故宫和天坛,而是更为浩大、包容和众声喧哗的北京,是一种对于平民生活的包容姿态。
“新北京作家群”是什么?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诗人、评论家 师力斌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师力斌说,文学是永恒的心灵日记,拥有直入人心的力量。
《北京文学》推出“新北京作家群”栏目,让大家认识到孙睿、古宇、杜梨等多位新锐作家,和他们书写的新时代北京故事,将一个个鲜活而立体的北京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师力斌看来,好的作品需要有公共性,就像石头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越大,公共性越好。“新北京作家群”正是如此,反映出新一代写作者对时代的触摸和记录。
此外,由师力斌主编的《北漂诗篇》,写作者也都是在北京打拼的草根阶层。这些诗歌记录了他们的生活、思想和精神历程,成为北漂一族的文化想象和精神地图,“多少年后,你也许完全想不起某首诗歌的作者是谁,但能从诗中看到他曾经租房、坐地铁、送孩子上学的景象。”
“故宫、长城的砖上,有时间磨损的痕迹”
青年作家、译者 杜梨
北京最不缺历史建筑,比如故宫、长城……杜梨说,古建筑们经过时间的洗礼,给人一种信赖感、安定感,“看到故宫、长城的砖,都能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因为上面有时间磨损的痕迹。”
在平常的日子里,杜梨还喜欢观察古建筑和动植物的互动,比如:古建特有的榫卯结构很适合飞累的雨燕直接飞进去休憩。
得益于日积月累的悉心观察,杜梨的很多作品都立足于日常生活,写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她说,普通人与自然相处,身上散发出的幽默和乐观,往往是文学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