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召开。本场论坛的指导和承办单位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联。论坛围绕“文化艺术连接心灵沟通世界”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嘉宾致辞、嘉宾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项目签约等环节。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聚焦精品创作、媒介传播、对外交流等议题深入研讨,发布行业权威成果和重要奖项,充分展现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美国),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著名翻译家施露(荷兰),葡萄牙奥埃拉斯工业园投促局董事长安东尼奥·曼努埃尔·德·门多萨马丁斯·达·克鲁兹,著名编剧何冀平(中国香港),以及中央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部分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中央文艺院团负责同志,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各区相关负责同志,文艺领域外籍嘉宾、文艺类社会组织代表等160余人出席论坛。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主持论坛。
本场论坛是文艺界的一次盛会,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来到现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家、音乐人,知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相聚论坛。
15日上午,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监制黄建新,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陈维亚,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分别作嘉宾演讲,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致辞和演讲,既有对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的深入思考,也有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阐述,还有对深化文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倡议,饱含真知灼见。
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
格非以“现代小说与心灵”为题演讲。他表示,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命运的呈现,邀请读者在一个宽阔得多的领域参与进来,彼此之间寻求沟通、对话或认同的可能性。在写作中寻找心灵上的知音,进而理解社会生存与生命的奥秘,一直是文学最古老的秘密之一。
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监制黄建新
黄建新以“以明德修身奋力前行,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为题演讲。他谈到,“以文化人”对电影创作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涵带来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勇于承担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秉持主流、温情和匠心,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
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陈维亚
陈维亚以“为人民而舞 时代的嘱托”为题演讲。他认为,新时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运用好舞蹈语言去演绎历史、描绘生活、表达追求,聚焦舞蹈创作的时代性、舞蹈的创新发展和舞蹈创作的人民性,让中国故事“舞”起来。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
陈平原以“散文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为题演讲。在他看来,“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散文。若能以史家眼光广泛阅读,提炼精彩的主题,开掘深刻的意旨,呈现辽阔的视野,采用合适的编选策略,兼及文学、思想与学问,散文同样可以“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
包华石以“社会价值观如何在视觉文化中显现”为题演讲,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典范的自然领域,视觉艺术可以通过推广或抵制有些社会典范传达文化价值,有能力塑造人的行为和意识形态。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
蒙曼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为题演讲,她希望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情趣、审美品位、人生情义和生命意义能够走进当代生活。创造性地调度资源,制造成产品,打造成旅游线路、画成画儿、唱成歌、做成美食,一点点地回应眼耳鼻舌身意的需求,再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创新。
15日下午圆桌对话环节,分别围绕“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文艺精品与中国叙事、文艺精品与媒介传播”展开三场对话交流。涵盖文艺创作生产全链条,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深入的理论探讨。各位嘉宾对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提出了真知灼见和实践路径;对文艺作品的中国叙事、如何用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进行了精彩分享和详细阐述;对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创作经验、传播渠道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前沿观点,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一场圆桌对话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荷兰翻译家施露,共同探讨新时代的中国文学面临如何更好反映当下,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施战军表示,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力量。多角度呈现中国现代化图景,是现在文学创作非常重要的使命。中国文学如何体现全人类共提供价值追求,是今天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期盼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新的时代书写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新的辉煌。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
梁晓声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和阅读思考谈到,长篇小说因作家所处时代认知的局限性,在追求精品创作过程中压力较大,多被理解、包容和原谅,作家的创作才会更加从容。作家对于文学的理念、情感维度理解得更多更全面,有助于更好的进行写作。中国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没有被推广出去十分遗憾,希望中国文学能更多被翻译出去,让这些好的文学作品被世界所看到。
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莫言从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谈了两点思考:好的文学是跨越时空的,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作家的创作关注当下,但又要不受当下束缚。好的文学作品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是人性,这是一切文学的基座。时时刻刻通过讲述故事,把人物的内心深处最微妙的那一部分表现出来,是作家一辈子都要努力为之奋斗的方向。
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
刘庆邦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新的创作思考,并表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文本价值。如果写了小说没人看,价值就不能实现。写作虽然不是对着哪个层次的读者写的,但是心里要有读者,要尊重读者,读者越多越好。除了中国的读者,还希望外国的读者读到我们的作品。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
杜布阔娃·奥莉卡(俄罗斯)表示,作家写作一方面是写人,这个写人是描写过去的人,让读者与过去的人对话。另一个方面是描写要有现代主义特色,让未来的人可以读到我们现在的故事。我们要努力推动优秀文学作品放大,让全世界读者都读到这些精彩的作品。
荷兰翻译家施露
施露(荷兰)结合自己的翻译经历谈到,中国文学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但可惜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荷兰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并不是很熟悉。怎么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我想除了翻译以外,还有版权经纪人和外国出版社热情推荐和资金支持等。最近十年,我看到中国出版业越来越专业,图书目录和制作越来越好,希望通过多方努力,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让世界上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场圆桌对话由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结合各自艺术门类特点和具体创作,共同探讨了如何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叙事怎样处理中与外、大与小、情与理的关系。
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
陈平表示,写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应该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中和外的关系,既要打动国内观众,又要赢得海外市场;二是大和小的关系,既要着眼于国家层面的大形势、社会层面的大变革,又要以小人物书写大时代;三是情与理的关系,既要以情动人、打动人心,又要不止于情,留有哲思,聚焦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课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
许江结合美术创作谈了三点思考:一是中国精神不仅活在传统中,更活在日常生活中。二是中国精神不仅活在可见的现象中,更活在不可见的深处。三是中国精神不仅活在一己的感受中,更活在共同的集体经验和历史情怀中。
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
冯远征表示,北京人艺成立71年以来,一直探索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段的中国化、民族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叙事,既要继续吸收艺术瑰宝,也要与时俱进,和现实结合得更紧密。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需要我们踏下心,讲好身边的故事,折射到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反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紧扣时代脉搏、讲好时代精神。
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
李盾表示,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戏剧、诗歌都是,它们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探索生命的含义。音乐剧是现场娱乐的终极表现形式,用音乐剧这种世界性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一直在努力追寻的。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
许锐表示,富有文化审美内涵的舞蹈身体语言,本身就是无比生动的中国叙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包含两个路径,一是直接选择新时代的现实题材,表现今天的生活和时代;另一个是在文艺创作当中,让不同的题材都产生新时代的意义,和今天形成某种连接,与当下时代共鸣,与观众共情。
第三场圆桌对话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北京歌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张永新,中国影协副主席、北京影协副主席、著名演员吴京,著名编剧何冀平,分别从自身影视创作经验出发,围绕何为文艺精品,精品与时代、人民、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对话。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尹鸿表示,近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过去是怎么把故事讲好,今天大家的共识是怎么把人写好。在尊重市场的同时,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力、把握艺术规律,从平台传播到创作,从创作再到传播,形成了良性循环。看起来不约而同,实际是时代推动着向这个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第一传播渠道,还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将是影视发展的重要方向。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
龚宇表示,网络视听行业聚焦精品生产,逐渐形成相关共识:发挥各自所长,生产多元化内容;接纳年轻创作团队,创作者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观众;现实题材精品引发观众共鸣与思考;表现普通人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的剧集成“新宠”;品质短剧被更多人所喜爱;观众更加成熟理性,对演员的评价回到演技本身。
北京歌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张永新
张永新表示,主创人员应该清楚知道年轻观众是怎么想的,影视剧创作要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找选题,从革命历史中找素材,从新时代生活中找内容,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原则,靠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来支撑整个叙事。
中国影协副主席、北京影协副主席、著名演员吴京
吴京结合自己的表演和创作经历谈到,一部电影要成为精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作者要有吃苦耐劳、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这项工程创作中,对于无法把握的部分,创作者要有敏锐和动态的眼光,不断为创作注入新活力;对于可以把握的部分,要精益求精,打磨得更加完美。
著名编剧何冀平
何冀平表示,一个作品要成为精品,故事和人物很重要,要反映人文精神,给予角色价值尊严,反映的道理有共通性,这种价值才有生命力。编剧的两个守则是责任感和个人修养,每部作品都有责任的动力,用赤诚写出作品、满含真情,作品才可能引发观众共鸣。写不写得了是技巧,写不写得好,是心。
《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3)》成果发布
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形象推介
“LED虚拟拍摄应用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项目签约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成果发布和项目签约,《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3)》、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形象推介2个项目进行了发布,“LED虚拟拍摄应用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项目现场签约。另有2个场外发布项目和3个项目签约,分别是国家广电总局的“艺术院团2023至2024年度剧目”、北京市文联组织编写的《2022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发布,“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暨青春元宇宙之家建设项目”、“十月·昆明书院”公共文学艺术空间运营项目、电视剧《向水而生》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