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行业不断涌现叫好又叫座的佳作。暑期档电影《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热映,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最大IP,其中的诗意与想象赋予了影视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国产影视作品既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也要有贴近生活的时代表达,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也要拿出打磨精品的匠人精神,既要激起国人的文化共鸣,也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中国从影视大国走向影视强国的文化使命。
8月24日下午,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25期“影视工业与中式美学的碰撞与融合”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活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超41万人次。
本期坊间对话邀请北京评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担任学术主持人,北京影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参与对谈。对谈总结分析近年来影视创作情况及成功经验,探讨未来如何打造更多兼具中式美学与传统价值的影视精品,同时探讨如何用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对谈现场
活动现场
学术主持人 与谈人
中国影视发展令人“惊喜”又“惊艳”
王一川以“惊喜”和“惊艳”来形容2023年中国影视发展。年初,B站推出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揭开了今年影视艺术发展的序幕。而后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深海》等影片激起了观影热潮。暑期档电影《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热烈》《长安三万里》等掀起又一轮观影热潮,引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电视剧和网络剧方面,《去有风的地方》《狂飙》《三体》《漫长的季节》《白色城堡》等各种类型作品都收获不错的口碑。这些影视作品体现了中国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的隆重回归,与观众形成高度共情。
胡智锋总结,中国性、人民性、创新性是近年来中国影视发展的突出亮点。所谓中国性,就是指中国影视作品全面呈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用中国式的语言、类型、题材和样式,描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百姓生活,在艺术叙事上也彰显独特的中国风。比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第一次以诗人李白作为主角,用诗的表达参与动画叙事。所谓人民性,是指影视作品真正以人民为主角,想人民所想,表达人民情感。比如,电视剧《山海情》将扶贫攻坚的主题做出了史诗般的效果,充分表现了中国普通百姓渴望富裕生活、努力脱贫致富的热情。所谓创新性,主要体现为中国式的艺术表达。比如,电影《满江红》将趋紧的谍战剧叙事和趋松的喜剧叙事杂糅在一起,呈现出一张一弛的叙事效果;古装剧《梦华录》,把情感戏和职场戏两个类型杂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全新的想象。
陈旭光指出,去年的中国电影是新主流大片与想象力消费两类电影并驾齐驱,今年的暑期档则有所不同,新主流电影似乎有点落潮,现实主义类型电影开始崛起,比如《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这些电影具有非常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电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另外,今年暑期档想象力消费类型的电影也表现亮眼,以《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为代表,《长安三万里》是对唐朝文化形象的想象,《封神第一部》作为一部神话史诗,是对殷商文化的想象性表现。
如何实现影视工业与中式美学的融合
陈旭光指出,电影仅仅有工业是不够的,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关注美学的表达。《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都属于重工业型影片,在电影工业化和美学表达上结合得比较好。《流浪地球2》是展望未来、未雨绸缪,提出以“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样一种中式的、美好的方式来解决地球危机。《封神第一部》以中国神话《封神演义》为题材,依靠宏大的场面、高清的技术来呈现中式美学。他强调,电影工业化还涉及到管理的问题、人的问题,将电影作为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好、衔接好,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谈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孙立军表示,如果仅仅是将一些符号、关键词提炼到影视创作中,那无疑还是运用了好莱坞式的戏剧模式,这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化。他认为,现在的中国电影人应该借鉴早期上海美影厂前辈们走民族化道路的探索,即不重复自己、不模仿他人。真正的中国风一定要有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且不仅是再现,更应该是创新,即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这种现代化转化不是随随便便的包装,也不是跟随西方国家的亦步亦趋,而是需要我们做好顶层设计,让观众通过欣赏文艺作品的方式提高文化自豪感,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有喜而忧”,冷峻看待中国影视的现状和未来
谈及对近年来动画电影的“忧虑”,孙立军表示,近年来一些获得高票房的动画电影成人化倾向过重,创作者忘了动画电影的主要受众还包括青少年。他表示,优秀的动画电影一定是围绕着真善美来进行内容的表达,而不是过度娱乐,过度寻求刺激,过度强调游戏化的。他同时呼吁,多给小成本电影一些机会,而不要跟着所谓的资本做游戏规则,否则对中国年轻电影人的成长是不利的。谈到未来电影的发展,孙立军认为,当下我们面对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元宇宙、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等技术的发展,将会逐渐改变电影的形态。第一代电影是黑白默片,第二代电影是有声彩色,未来第三代电影将是互动性的。这要求中国电影人提早去思考和谋划未来电影走向。
胡智锋指出,目前中国电影有三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和商业的问题。如果长时间按照类型电影、类型电视剧的思路,哪怕有些微的创新,但对于培育健康繁荣、可持续性发展的影视文化生态是不利的,因为很多优秀的艺术创作无法得到商业的响应和支持。因此,在商业电影大丰收的时刻,不要忘记给予艺术电影、电视剧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二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由于商业化的因素,影视作品可能只截取了传统文化表象的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真正的文化含量。因此要探索如何既能深度地表达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同时又能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更现代化的处理。三是中国和世界的问题。目前,国内爆款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不一定被认可,而国际上喜欢的题材在国内又未必受主流舆论肯定。例如,古装戏备受国外观众喜爱,但在国内并不受推崇,而重大主题的影视作品在国内收获口碑和票房,但往往又走不出去。这些问题都需要影视行业共同努力去解决。
观众提问
现场交流环节中,观众踊跃提问,围绕历史题材动画创作面临的问题、现实题材电影是否存在想象力消费、如何提升国产动画IP的延续性价值等,与嘉宾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坊间对话”于2021年创办,目前已成功举办25期,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今年以来,聚焦文艺领域重点现象和理论问题,围绕ChatGPT与文艺创作、戏曲现代戏创作、新媒体时代流行音乐、新时代的文学“新人”形象、新时代新文化新文学等主题,已组织9期对谈活动,吸引了众多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线上线下参与,为文艺创作者和评论家搭建了对话交流的桥梁,为文艺受众搭建了艺术品鉴与欣赏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