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故事|平常心是道——记李英杰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3-08-21

 

平常心是道——记李英杰

 

  从1970年我的摄影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展出算起,到现在已经50余年了,我的摄影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阶段,由早期的追求恬美,到中期的迷恋新奇,再到后来的归于平淡。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摄影创作主题先行,常常先找好“典型人物”,再采取导演式的创作拍摄,这种“创作”往往成了“造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意识到,摄影的记录功能原来才是它的最大特长,必须尊重镜头前事物的真实面貌,才能被历史所接受。

  1976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我年轻有胆,敢于探索,摄影创作有很大改变。1979年,我和一些摄影朋友在“四月影会”开始了对“自然·社会·人”艺术影展的探求。在这期间,我才忽然发现,原来摄影可以有这么多的表现方式,原来摄影可以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我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摄影如何深入主题,表现个人思想境界,创作了以《稻子与稗子》为代表作的一些有较深内涵的作品。《稻子与稗子》采用意象化表现方法,把谦虚与傲慢两种人格通过稻子和稗子的不同形象对比隐喻出来,先在“四月影会”举办的“自然·社会·人”艺术影展上展出,后被几十家刊物转载介绍,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作品银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以来优秀作品“柯达杯”奖。

  我在摄影道路上越来越认识到,反映和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摄影是非常合适的记录工具。我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经历了很多中国重要的事件,把这些事件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来就是珍贵的史料,或许可以流传于世。于是,我开始拍摄身边的人和事,记录身边的普通百姓,为历史增添一些影像日志。

  在北京怀柔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我无意间走进一个门口挂有“光荣烈属”牌子的家里去寻访,没想到挖掘出了一系列故事。户主老奶奶摘下墙上两个装满照片的镜框,指着照片向我介绍了她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她第一次结婚,是和邻村的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婚后没几天小伙子就应征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她期盼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没想到丈夫牺牲了。后来她生下一个女儿,但女儿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由于生活艰难,她第二次结婚,新郎是邻村的一个健壮小伙。婚后不久,小伙子应征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争结束回国,总算实现了大团圆,但因残酷的战争,身体失去往日的健康,没多久也离开了人世。女儿成年后,提出“要完成父亲没完成的事业”,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在部队中又选择了一位战友作为伴侣。我注视着镜框中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看着这些令人敬佩的面孔,忽然想到:这不就是我寻找多年的长城脚下的典型山民及中国长城人的伟大精神吗?可巧那天正是中秋节,老奶奶说中午女儿一家要和她一起去县城吃饭,我冒昧提出想到现场为他们拍摄一张全家福,他们当即表示欢迎。我又把老奶奶镜框中的相关老照片翻拍下来,和后来拍摄的全家福照组成了一组影像故事。在我心目中,这些平凡的照片就是长城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

  在摄影的道路上,有人跑百米,有人跑千米,但我的目标是跑马拉松,将一生都献给它。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让我深有体会的是,摄影就像饮食,小时候爱喝甜的,追求恬美;到了中年总想尝点怪味饮品,追求新奇,如今进入老年阶段,才体会到白开水最好喝,平淡中出奇。

  作者:李英杰

 

  李英杰(1947年1月—),男,中共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中国摄影》等杂志编委。四月影会发起人之一。摄影作品《稻子与稗子》《古堡余辉》等多次获奖,参加国内外摄影艺术交流与展览,发表《意体摄影初探》《意象及其在摄影中的运用》等百余篇专业论文,编著《当代摄影艺术思潮》等图书,担任全国第十六、十七届摄影艺术展览总评委。2006年被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