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文艺的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新时代数字技术与文艺的融合发展路径。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吕钦,天津市评协主席、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彭文祥,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许苗苗,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慧瑜,中央美术学院电影视效工作室导师穆智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助理研究员高妍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柴莹主持。
与会专家从对ChatGPT的解读入手,围绕“文艺的数字化创作与传播”“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数字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数字文艺人才的培养”等议题展开研讨。
天津市评协主席、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发言
周志强阐述了数字技术时代“第三时间”的确立过程以及“游戏现实主义”的具体指向。他指出,当前时代,虚拟现实与人的“多异性”生活成为可能。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区隔逐渐消失,接受者进入文本中扮演“角色”,越来越多的艺术生产将围绕“角色”来进行设置,“第三时间”即受众阅读或体验时间被拯救出来。“游戏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活动,它不仅改写了传统的故事文本,还将带来感知的变革。“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游戏玩家通过身体投入,与虚拟现实角色进行叠合,来获得真正的生活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彭文祥发言
彭文祥聚焦于“如何在创新性融合中汇聚网络文艺生产要素”这一话题进行分析。他认为,运用国际视野研究网络文艺现象是必要的。“人与非人的区别在于情感,而艺术的丰盈则有赖于生活”。网络文艺形态多样、活力充沛,它的概念在各界虽有差异,但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更需要高校专业的培养与文联、协会组织的支持。从艺术与技术,到媒介、社会、文化、创作、传播等等,结构化的思维模型可作为重要支点,激发网络文艺各生产要素的潜能,更好地完成实践转化。
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疆锋发言
胡疆锋从“后人类时代”三个重要的问题,展开对人工智能伦理观念的思考。一是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二是成为“后人类”意味着什么?三是“后人类”时代将会引发什么伦理危机或者哲学危机?不知不觉中,人工智能已不再是“能骗过人的机器”,而是一个“文化偶像”。他认为,国内的网络文艺作品中也存在大量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与想象,文艺创作与科学发展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然而,人工智能带来的隐患及伦理问题不容忽视。从“0”到“1”,当人工智能有了“意识”,它应当被作为平等“人”对待,最终成为一个正直、公平、有责任心的“人”。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许苗苗发言
许苗苗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数字和智能媒体对文艺创作的影响。虽然文艺创作的非功利性与数字化的可利用性、随时可用性相悖,但数字化创作具备的逻辑清晰、合理、目的明确等优点,可以使它满足当前媒体快速更新的需求,生产出大量多形式的内容。她认为,借助数字化,舞台艺术可以进行清晰的、跨媒介的、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以在剧集之外补充更多互动信息。数字和智能媒体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能力或素质,在不断地学习与掌握中,人们将与新技术、新应用一同创作出更多新颖的文学艺术样式。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慧瑜发言
张慧瑜从文化艺术的技术、内容、主体三个层面出发,分享了对数字时代文艺创作的发现与反思。他以春节档电影为例,指出当前时代人人都处在无边无界的虚拟“数字洞穴”中,在不自觉中打开社交媒体,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数字时代激发了许多可能性,旧媒介被重新激活,实现了更大规模的传播。借助云端直播的技术,许多视觉作品变成了影像。数字技术扩大了文化艺术的受众面,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文艺作品,也使更多主体能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中央美术学院电影视效工作室导师穆智飞发言
穆智飞围绕自身的创作实践与思考,对文艺创作的影响要素、文艺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探讨。他指出,人与技术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这使人们在参与技术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影响。人工智能是一个“反向工程”,它基于人类已有的资讯,可以使强大算力的计算机达到人类计算能力的平均值。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常期处在混沌的状态。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人对于世界构架的价值体系会产生变化,从而在根本上影响文艺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助理研究员高妍发言
高妍结合工作实践分享了对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几点想法。她认为,数字科技和科技美学在奥运会及艺术节展等大型文化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使“艺术 科技”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数字化与智能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提高文艺创作的制作与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艺术也驱动数字科技发展,推动了音乐人对智能化制作、编曲、表演系统的探索与尝试。同时,数字科技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培育了优秀人才,许多社会团体组织发展了起来,共同形成了学术交流、展示作品与研究合作的平台。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吕钦总结讲话
吕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是文艺发展的大势所趋,此次会议旨在深入了解网络文艺、数字文艺前沿发展,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立足“做人的工作”进一步团结凝聚网络文艺工作者,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数字文艺、网络文艺作品。
数字技术是推动文艺创新创造的重要引擎。5G、人工智能、裸眼3D、大数据、数字影像等数字技术,从呈现、传播、体验等多个阶段赋能传统文艺价值链条,催生新的文艺类型,开启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期待数字技术能不断地与文艺共创、共享与融合,赋能中国故事的创作与传播,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本次活动是北京市文联“艺苑沙龙”系列活动的第四场,也是《北京市文联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后续,“艺苑沙龙”还将聚焦文艺理论建设、文艺行业发展等前沿问题,搭建文艺交流对话平台,为促进北京文艺发展开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