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宅门”的“阿Q”——记雷恪生
198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的舞台上,桌椅被摆上来了,剧中人物逐个就位,阿Q的扮演者最后一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右手抖了一下破旧的衣衫。一片漆黑中,这一切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观众们静候台下,看不到黑暗中的情形。突然,一束耀眼的光打下来,照亮了舞台上的雷恪生。他当时还不知道,那一束光照亮了话剧舞台上阿Q的艺术形象,也从此照亮了他的艺术人生。
话剧《阿Q正传》的编剧、著名作家陈白尘看完演出后,走上舞台,掏出手绢给雷恪生擦汗,并对他说:“你这个才是鲁迅笔下的阿Q。”雷恪生凭着这一场大戏声名鹊起。
话剧舞台过足瘾
1936年,雷恪生出生于山东牟平。小时候雷恪生就喜欢听戏,戏院里小孩不要票,他每天趴在戏台边上听,到后台看演员化装卸装,从京剧到话剧,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许是感受了旧社会戏子们的非人境遇,父亲不让他学戏,但他还是顶着压力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央实验话剧院。
雷恪生对话剧情有独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场演出观众的反应他都反复体悟,边演出边琢磨,做到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魅力。1981年在出演话剧《阿Q正传》时有一幕,阿Q向吴妈求婚被拒绝,阿Q自己抽打着自己的脸说的那句台词:“你还想女人!”雷恪生开始把语气重点放在了“女人”两个字上,引起了观众的大笑,他说,这种笑是不对的,有一种调侃的笑;后来琢磨后,把语气重点放在“你”上,“你——还想女人!”就有了心酸和悲凉的感觉,观众的掌声就从心底而来,达到了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雷恪生说自己更喜欢舞台。至今令他骄傲的是75岁那年,他曾试过三天往返两地演三部戏——第一天在深圳演《老舍五则》,第二天回北京演《四世同堂》,第三天演另一部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而且都是戏份比较重的演出。“那三天,我嘴里一直念叨的就两句话‘我没忘词’‘我没误场’,疯魔的状态差点把老伴都吓坏了。”年过八旬的雷恪生对于话剧的热情一直未减,从1963年在天津开启人生中第一场艺术演出至今,雷恪生坦言再无遗憾,因为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钟爱的舞台。
不是主角演成主角
有人说雷恪生是影视作品中的“熟脸儿”,虽然演过上千集电视剧和多部电影中的大管家、随从、大臣、父亲等角色,但大多不是主角,然而他却硬生生把这些人物演成了“主角”。
20世纪80年代初,张艺谋在电影学院毕业前要拍一部实习电影《结婚》,他“看上了”雷恪生,让他饰演的人物是一个农民。影片拍出来后,张艺谋的很多同学都问他:“你从哪儿找一农民来,他还演得真像。”后来张艺谋拍《秋菊打官司》又找到雷恪生,他将一口的陕西话、欺负秋菊两口子的霸道劲儿演绎得淋漓尽致。随后,在谢飞导演的《香魂女》中,雷恪生又过了一把河北农民的瘾,一来二去,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让他成了观众眼中的“农民专业户”。
被贴了标签的雷恪生始终认为:“演员的肚子就是杂货铺,什么都能装,什么时候能用不知道,但是演什么你就能掏什么。”忽然有个机会,也证明了他可以胜任任何角色。当年因为有演员档期调不开,李少红找到雷恪生演电视剧《雷雨》中的鲁贵。和小时候改胶东口音似的,60多岁的人凭着一股劲儿,下大功夫早早就把台词背个滚瓜烂熟,人物怎么说话、怎么动作,都琢磨得透彻。戏还没拍,单是对词,就把对手演员给“镇”住了——剧本根本没翻开过,六场重头戏的词怎么对怎么有。剧一播出,他的角色收获好评无数。
雷恪生之所以演什么都有存货,也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打底。雷恪生在鞍钢当过两年多的工人,在山西农村待三年多,在高碑店的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待了两年多。工农兵的生活他都有,所以生活成了他创作角色的源泉。
如今,不再演戏的雷恪生还会在剧院分的院子里喝着小酒,浸润在话剧的艺术氛围里,感受自己的人生和快乐。我们相信正因为他心灵深处的内敛与平和,才演好了舞台上的小人物;因为有持之以恒的紧张付出,他才有面对观众与镜头时的轻松与坦然;因为相信戏比天大,所以才享受到了鲜花与喝彩。
作者:陈喆
雷恪生(1936年2月— ),男,民革党员。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有话剧《雷雨》《四世同堂》,电影《四渡赤水》《秋菊打官司》,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等。2010年获第七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奖,2017年获第十六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