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影锁流年——记密云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如升

[关闭本页] 来源:密云区文联      发布时间:2021-05-14

图1、李如升近照
李如升近照

    情感镜中收,风云卡里藏。
    继《雪域蛟龙》和《边关瑞雪》两幅摄影作品先后斩获国内、外大奖后,2019年12月,李如升的摄影作品入选了由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美国集邮集团中国艺术基金会、欧洲集邮协会、山水丹青国际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家”国际集邮画册,并分别在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发行。至此,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密云区摄影家协会主席的李如升,其摄影技艺步入了炉火纯青、鬼斧神工之境。
    光与影,黑与白,日月轮回中,他用简单而朴素的色彩,为我们锁住光影交融的每一个瞬间。

图2、李如升金奖作品《雪域蛟龙》
李如升金奖作品《雪域蛟龙》

    阑风伏雨,苦涩中绽放的艺术蓓蕾

    打小愛干净、聪明、沉静的李如升1963年生于北京密云河南寨镇平头村,由于“家庭成分高”,儿时的李如升堪称颠沛流离,跟随父母几易家园,饱尝过红卫兵抄家的苦涩,遭遇过旁人赐他的“另类”的冷眼,就连少先队都无法加入。尽管家境贫寒,但很早便显露出文艺端倪的他,对音乐、美术、曲艺均感兴趣。这兴趣来源于音乐教师的父亲遗传给他的血液,还有搬迁至崔家大院后,村内那些排练文艺节目者予他的耳濡目染。
    7岁时,生产队集合场所的墙上总见几个青年在绘制黑板报,图文并茂非常好。内容基本是“铁锨飞舞银光闪,刺骨冬风何所寒,胸怀朝阳心头暖……”亦或“战地一片新气象,革命干劲高万丈……”为了办好板报,每期更换之前,他们都要先交换意见。每每这时,有心的李如升便在一旁倾听,这些微小的细节,对他立志成为美术家做了个很好的铺垫。
    小学三年的板报实操经验,为他后来在密云摄影界打拼、不断追求摄影艺术、跻身中国摄影家协会,获得国内外重大摄影奖项夯实了基础。
    高考落榜后,李如升回村务农。就在他刚参加劳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时,突然从广播里听到一条消息:县政府要筹备建设密云棉纺织厂——准备从县内当年应届高考落榜的高中生里招考四百名技术工人,作为建厂骨干进京培训。这对李如升来讲堪称“救命稻草”。在顺利被录取后,李如升打起背包走进了京城。
    “参加声乐培训班”、“到饭店、歌厅”去演出,李如升在接受棉纺织技术培训之余,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在北京两年的培训生活,让他不仅学到了声乐发声技巧,还积累了很多舞台演出技巧,为他回密云工作,丰富密云文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3、李如升获奖作品《江山多娇》
李如升获奖作品《江山多娇》

    移樽就教,工段里开启的摄影之途
    1983年3月,李如升在京棉一厂继续学习皮辊制作工艺和工段管理流程。每天工余时间里,给李如升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个工段里的摄影群了。
    刘副工长是个摄影爱好者、高级发烧友。他手下任师傅等几个小伙子更是铁杆儿摄影迷,每天下午工作完成后,他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摄影,不是谈论相机就是交流观赏各自的摄影作品。每逢周末,他们就相约去哪拍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李如升从他们的交谈中,初步对相机有了些许了解,知道啥叫“傻瓜”相机,啥叫DF单反相机,还知道了当时国产名牌海鸥、孔雀、凤凰、珠江等单反相机的种类。
    那个年代,摄影基本上使用的是黑白胶片,好多高级摄影爱好者为了降低摄影成本,一般都自己冲洗胶片、洗放照片。鉴此,李如升经常看到刘副工长、任师傅等人拿着自己放洗出来的照片品头评足、交换经验。他们这些交流话语,对于别人来讲可能是闲话一堆,但对于喜欢艺术的李如升来说,却如获至宝。
    有一天,刘副工长对着任师傅拍摄的一幅北海风光照片说:“画面很美,质感也很细腻,白塔摆放的位置也很合适,就是前景几条下垂的柳枝短了些。”说到这儿,任师傅拿过照片,从上衣兜内的几只钢笔里选了一只,用钢笔在照片上画了几道,下垂的柳枝马上就变长了,画面也立刻丰满了。李如升看了很惊奇,忙问:“任师傅,你用的是啥笔呀?”任师傅笑了笑,没有回答,又继续他们的话题了。
    第二天,李如升虚心向刘副工长请教,原来:用碳素钢笔水加高锰酸钾可做修像用的药水,配得的高锰酸钾碳素钢笔水,加上不同量的水进行稀释,就可以形成不同颜色的灰色,而不同颜色的灰,可对应照片上不同位置的黑灰色。任师傅上衣兜里的不同钢笔,就是分别装了不同灰色的高锰酸钾碳素钢笔水。通过和刘副工长聊天,李如升的问题解决了,配比、使用方法也整明白了。下班回到宿舍,李如升便开始用自己原来的黑白照片进行试验,这一实验,还真灵验。
    1984年秋,李如升结束了北京纺织技术培训班学习,回到密云,开始建厂工作。
    1986年,县摄协和密云快乐木器厂联合举办“快乐杯”密云风光摄影大赛。那时,李如升一个月的工资才42.5元,玩相机对于他来讲堪称奢望。爱人为了支持他,从家里的积蓄里挤出300元,才让他将一台凤凰205D旁轴取景相机捧回了家。为了不给家里再添负担,李如升谢绝了所有朋友的外出采风创作邀请。在他看来,拍一些身边的东西,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经过观察,他发现村大队部院里有个荷花池,里面的荷花无论是花朵还是枝型都很漂亮。一次,天上飘着小雨,他去大队接电话,发现雨中的荷花别有韵味,便赶紧跑回家,装上仅有的一卷交卷和借来的闪光灯,顶着小雨、光着脚扎进了村大队部的荷花池里,一口气完成了所谓的“创作”,按时上交了自己的作品。
    大赛评选揭晓了,李如升朴实无华的八幅作品竟有四幅入选,其中一幅名为《并蒂争艳》的作品还获得了三等奖,收到了300元奖金,就是这第一次摄影创作为他的职业转换奠定了基础。
    1996年,李如升调入密云旅游局。这里的富士卡相机让他第一次用上了“单反”。期间,旅游局决定举办《密云山水大观》摄影大赛,具体事宜交由李如升设计负责。征稿、收稿、评选......整个流程下来,李如升对摄影大赛的各个环节以及对摄影作品的解读、品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的三年里,都是他主持了这项赛事。
    谈及摄影经历,李如升认为:1996年以前纯属个人玩玩而已。只有到了旅游局后,摄影才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新入道的摄影爱好者,当李如升向身边一些资深摄友讨教时,那些“腕”们往往会呈送一脸的鄙夷:“你的机器也不行呀,看看我的机器好几千块,就你那机器还能拍出好作品?”面对冷眼和讥讽,李如升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用低价的相机、高超的技术让你们刮目相看!
    看书解析理论;向中国摄协会员请教;走进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北京中艺影像学校参加中高级培训班......李如升勤奋着也勤勉着。
    在先后出差前往山东、山西、陕西、贵州、甘肃、河北、天津、湖南、湖北、海南、香港、广东、云南、重庆、四川、辽宁、内蒙古等地过程中,李如升拍摄了大量反映祖国各地发展变化、民族和谐的摄影作品,有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奖项,还有的被美国摄影学会会刊刊出。

    志之所向,山河间定格的风花雪月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三上坝上草原、多次穿越长城......为了拍出上乘的摄影作品,李如升经常背着二十多斤的设备器材辗转于山间漠野。
    司马台长城是中国所有长城中最为精华的段落,李如升前前后后不知爬上过多少次,仅2008年,就曾十一次登上海拔986米的司马台最高峰——“望京楼”。
 

图4、李如升在司马台长城望京楼采风
李如升在司马台长城望京楼采风

    这里的天梯,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三十多岁时,他背着摄影器材爬上爬下如履平地;四十多岁时年富力强,上上下下也不觉得费事;进入五十多岁,明显感觉体力和心力下降,生怕瞬时晕倒摔下山去。最难忘的一次,是他和魏建国等人从仙女楼往天梯方向行走。那次,他心跳的厉害,背着器材、弓着腿艰难的向前移动,不时还得手脚并用。
    为了全方位展示长城之美,李如升从2006年便开始积攒资料,先后结伴魏建国、齐如久等影友,冒严寒、顶酷暑、披星戴月,拍摄了大量经典之作。为了拍摄雪后“望京楼”,他们经常顶着星星上山,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工作在山顶,手指冻僵了就用嘴哈一哈,脸冻疼了就用手搓一搓,在野草和灌木丛中穿行,胳膊和腿划出口子是常有的事儿。
    夏天雨后,为了捕捉美轮美奂的景观气象,他们需提早赶到拍摄点,有时还要顶着小雨上山,“湿身”是常有的事儿。
 

图5、李如升摄影作品《夜光下的司马台长城》
李如升摄影作品《夜光下的司马台长城》

    2013年9月,为了拍摄创意作品“夜光下的长城”,李如升和几个影友下午三点便从密云县城出发,五点多,他和李俊臣、齐如久开始向“望京楼”出发,一个半小时后,他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便开始进入了工作状态。八点半,天上星罗密布,他们三人由一人对三台相机进行B门遥控,并按照指定位置以1:2的光比对“望京楼”左右侧补光,曝光24分钟后,一张集“望京楼”夜色、远处灯火、星轨于一体的脱俗作品顺利生成,随后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对司马台长城的“仙女楼”进行了再次补光拍摄。在拍摄仙女楼时,老天爷恩赐了他们,月光正好为最佳时间,景观主体通过补光出现了难得的神韵,几十里以外的金山岭长城等远景也被清晰的记录了下来。良好的创意理念、默契的集体合作,打破了“望京楼”、“仙女楼”多年的拍摄手法。
 

图6、李如升摄影作品《草原晨曲》
李如升摄影作品《草原晨曲》

    三上坝上草原留给他的记忆也很深刻。有次凌晨四点,酣睡中的李如升接到坝上同行者电话:“李老师,我刚起床到院里如厕,隔着墙头向远处一望白茫茫一片,起流沙雾了,非常难得的机会!赶紧起床,我的车马上开到院里接你们!”一听有流沙雾,李如升喜出望外,瞬间起床,抓起摄影包就往外跑。
    汽车出村后,李如升赶忙透过车窗眺望远处一个个沙丘,不断选择着拍摄机位,最后,考虑到时间关系和避开大规模的拍摄群体,他们决定向村北的一条沙丘谷开进,车在沙丘制高点就近的坡底停下。李如升三人背起包、拿上三脚架,像抢山头一样,直奔沙丘制高点。下车没走几步,鞋就被露水打个精湿。由于走的急,大脑缺氧,李如升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脚下的步伐,他不顾一切为确定拍摄机位预留时间。
    奇迹终于在登上沙丘制高点时出现了。放眼望去,一座座相互关联的沙丘被流沙雾隔断,紧紧依偎在沙丘四周的白桦林与草地上的各种线条,在金红色的阳光下交相辉映,所有一切如海市蜃楼般壮观美丽,于是他们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仅半个小时的时间,所有美景逐一锁定。
    随着他的多幅作品以其构图完整、画面干净、角度独特、用光巧妙、作品细腻相继在国内、外获奖,李如升也光荣的迈进了北京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大门。
    2010年,作品《雪域蛟龙》在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2010四季摄影大赛中,荣获“冬”季组金奖。
    2013年7月,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进万家”大型活动先进个人。
    2016年9月,作品入选“绿水青山.乡土家园”全国第八届“群艺杯”摄影艺术展并于同年在北京国际摄影周《影像、在场》中展出。
    2019年9月,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并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
    2019年在欧洲摄影学会举办的第二届“骑士奖”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得风光类优秀奖。
    2013年,李如升当选为密云区第五届摄影家协会主席,用他的话说:在这段时间里,他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抓摄影赛事,一是抓摄影培训。因为他是从业余摄影爱好者走进来的,所以他知道摄影爱好者最缺的、最需要的是什么。于是,他倾尽所能地“探其所需、投其所好”。
 

图7、李如升为村民老宅摄影——留住乡愁记忆
李如升为村民老宅摄影——留住乡愁记忆


    为给村民们锁住乡愁记忆,2018年下半年,李如升先后两次带领摄影家走进密云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新刘棚改区,为新农村和刘林池300余户村民拍摄全家福、老院子旧貌等,给村民们留下老宅“念想”,真正践行习总书记所言的“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著名摄影家、北京摄影学院副院长李英杰有一幅名为《稻子与稗子》的经典摄影作品,画面中只有一棵稻子和稗子,长满果实的稻子弯腰谦恭的低着头,果实枯小的稗子则桀骜不驯的昂着头。我希望每一个喜欢摄影艺术的人,都要做稻子,而不是稗子......”
    像每一位摄影人一样,李如升在岁月的轮回中捕捉情绪、纪录历史、见证真爱、凝住瞬间......用他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摄影情怀,一如那副对联:
    抓拍、摆拍、自拍、翻拍、盲拍、抢拍,拍尽人间百态;
    风光、纪实、生态、民俗,鱼虫、花卉、荟萃社会万象。
 

图8、摄影作品《燕山明珠展秋姿》
摄影作品《燕山明珠展秋姿》

图9、摄影作品《银色流沙颂金秋》
摄影作品《银色流沙颂金秋》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