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作家协会主席于连贵工作照
自信者英,自胜者雄。
今年65岁的密云区作家协会主席于连贵同志1980年毕业于密云师范,1987年入党,先后从事过教育、广播、审计、县委办文秘、招商服务、街道城市管理等工作。2011年二线,2016年退休。2013年经组织批准当选密云区作家协会主席。八年来,他姿度朴坚、砥节砺行,团结带领全体作协会员锐意进取,以敦行致远之德践履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鼎新:细针密缕
密云作家协会是区文联下属的社会组织,虽存在多年,但一直是无办公场地、无人员编制、无活动经费(每位会员每年只收取20元会费)的“三无单位”。会员来自各行各业,在协会中没有工资和人事关系。
于主席上任之前,协会管理工作比较简单,除协会章程外,没什么管理制度和工作目标。协会工作主要由主席和秘书长俩人安排组织,副主席、理事基本就是挂个名而已。
适值区文联要求协会规范化管理,并帮助协会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于主席决定从工作分工抓起,做到“主席主事,理事理事”,并首创了协会工作“三三制”——根据协会职能,他将协会工作分为三个板块,每个版块都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和目标。第一个板块是抓文学创作水平提高的,主要有培训、采风、研讨等;第二个板块是抓协会日常管理工作的,如外联、会员发展、会务组织,物品采买,财务管理,信息报送和微信群、QQ群管理等;第三个板块是抓社会服务、找合作项目,负责解决协会资金困难的。
对应三个工作板块,成立了三个工作组,即:文学创作工作组;协会管理工作组;社会服务项目组。
对应三个工作组,又设立了三个年度奖项,一是文学创作奖:对年度内文学创作成绩突出的会员进行奖励。二是协会工作奖:奖励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在协会日常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为协会解决活动困难的会员。三是社会服务贡献奖:对为协会提供资金实物支持、提供项目合作信息并在项目实施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会员进行奖励。三个奖项,均有严格、细致的评选条件和评选办法,既是对各组工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各组工作的导向。分工和职责明确,又有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协会工作由过去的一两个人管变成了一群人管,一两个人忙变成了一群人忙。于主席首创的协会管理工作“三三制”获得了市、区两级文联领导的高度评价。
聚力:潜精研思
协会会员分布在全区,有的还在市内上班。最远的距离密云城60多公里。有在职公务人员、教师、医生、企业管理者、普通工人,也有退休干部职工、普通农民。过去召开会议或举办活动,秘书长要打若干电话逐个通知,通知了也有很多会员因各种原因难以参加,有的会员甚至长期“失联”。召开主席会和理事会,也经常“缺员”,造成了协会工作的松和散。
为了提升协会凝聚力,加强主席团、理事、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协会工作效率,于主席推出了第二项举措:利用QQ、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协会工作联系,推进协会工作。
首先在“协会管理工作组”下建立密云作家QQ群。作为协会工作的大群,协会的工作信息、活动通知、会员通讯录、各类规章制度都放在QQ群的共享文件里,方便会员查询;又分别建立了密云作家微信群、协会主席团微信群、理事会微信群。除重要的工作会议外,主席团的工作、理事会的工作都放在这两个微信群里讨论,使不能出席会议的主席、理事均能发表意见;此外,根据文学体裁在文学创作工作组下设立小说、散文、古体诗、现代诗、楹联、纪实文学微信群。会员可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自由选择加入不同的活动群。除集中组织会员全员参加的培训、讲座外,其他研讨、交流、采风等活动全部以各微信群为单位组织开展。针对年龄大不会使用微信、QQ的会员,协会还专门组织了培训。
QQ群、微信群的建立,大大方便了协会领导班子、会员间的联系,也方便了会员的文学创作交流。有的群从凌晨5点到夜里3点都有人发言;有的群把熟悉的著名作家请进来讲网课,对会员作品进行指导;有的群把“优秀作品和创作经过”发上来分享;有的群经常组织同题征文,分享全国各地的征文信息,组织大家积极参与。会员遇到了困难,群里也发动大家提供帮助。各群的线下活动,也都通过交流群通知……
于主席赠书现场
网络平台的应用,改变了长期以来会员文学创作大多“孤军奋战”的情况。同时,于主席还积极推荐会员参加市作协老舍文学院的学习,培养重点会员。哪位会员出了书、获了奖,于主席都布置召开作品研讨会,且无论多忙,所有研讨会从不缺席,并提前研读作品,在研讨中认真提出自己的评点意见。这些措施,使会员的文学创作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一篇篇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相继面世,有的会员的小说入选了《小说选刊》,有的会员诗歌获得了国际金奖,有的征文比赛,密云作协会员竟然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在文联的支持下,密云作协还第一次编辑出版了《密云文学作品精选集》。相继有会员加入中国作协和北京市作协。一时间,新作家和优秀作品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实现了“多出作品、培浓密云文化氛围、涌现新生力量、发现文艺新人、提高密云作协整体创作水平”的工作目标。
执本:多策并举
奖项设立了,根本的问题得解决——资金得兑现。
资金困难是作协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于主席至今记得,初任主席时,每年每位会员的20元会费,是协会唯一的收入。老主席交给他的,是攥了几年都舍不得花的3000多元会费。协会活动,最怕谈的是“钱”,当时都认为作协在所有的协会中,是最没优势挣钱的,唯一的办法是争取领导和财政的支持。但于主席认为,伸手要钱的做法难以持续,必须得转变观念:变“伸手要钱”为“通过社会项目服务,用作协的专业化能力自己解决资金困难”。
在区文联的帮助下,密云作协正式在民政局注册。接下来,于主席带领班子成员积极运作,并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党史办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与区医院开展“白衣天使”征文;与方圆锅炉厂开展“方圆锅炉杯”征文;与旅游委开展“大美密云”征文;与龙凤酒厂开展“龙凤酒广告词”有奖征集活动;为古北口镇打造“红色旅游”撰写景点解说词;为文旅局撰写30个民俗村旅游解说词;承接宣传部“百姓宣讲”及文明办“北京榜样”“身边好人”人物事迹撰写;为区工会、文旅局创作编辑诵读诗歌作品集......很快,从机关单位到企业,合作项目全面铺开。
为促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长城文化带建设,于主席又组建了30人的史志编修队伍,先后承接了《穆家峪镇史》《新城子镇志》和长城沿线古北口、吉家营、令公等9个国家级、市级传统村落志的编修项目。
镇村史志编修,要用丰富的史料、数据,真实准确的记录镇村的历史变化,内容涵盖地情、人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等多个部类,专业性极强。而这些镇村,没有前志基础,文献资料匮乏,知情人又大多年事已高或已离世,资料搜集非常困难,特别是参与编修的老师,虽然文学作品写得很好,但编修志书却由于缺少必要的历史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精准的文字表达水平而力不从心。
于主席与令公村志编修组成员一起下村采访
因聘请不到合适的主编,副主编也要边学边干,故所有承接的镇村志项目,从开始的篇目设置到编写的具体指导再到最后的统编统改,大都由于主席承担。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于主席编写了几万字的《传统村落志篇目指导》《镇村志修改案例》《志稿提交十检查》下发给编修人员,并组织了大量的培训,逐字逐句对大家的志稿进行评点批注,有的志稿,批注的字数甚至超过了原稿字数。一章2万字左右的稿子,如果修改到5遍、提交5次,于主席实际的阅稿字数就已达到10万字。9部志书,总阅稿字数达到数百万。尽管如此,最后仍有达不到要求的,只得由于主席重写:搜集资料、记录整理、寻访求证、梳理编写、审阅修改,其中辛苦可想而知。而那时,与其它退休人员一样,于主席也要和爱人一起承担带孙子的责任。所以自承接镇村志编修以来,除新闻联播外,于主席几乎没看过电视,更谈不上周末休息。
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最终让于主席累进了医院——严重的胆囊炎连续禁食三天,完全靠输液维持。恰逢市里急着要古北口和吉家营的修改定稿,于主席便带着笔记本电脑,挂着输液瓶在病床上改稿。
这些社会服务项目,让协会工作接了地气,改变了原来作家只重视个人创作、追求个人艺术成就的现象,开拓了作家利用手中的笔,服务家乡、服务区里的中心工作,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使作协的资金困难得到了解决。一些会员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更好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了有为、有位。
于主席带队入村采风搜集素材
曾经,走在街上,熟人羡慕的问他:听说你当主席啦?这个主席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啊?当于主席笑着回答:作协所有领导都没有任何职务报酬——纯义务为协会工作时,对方先是不信,然后变羡慕为不屑:“那你干它什么劲儿啊?”
从现实角度看,这个主席职务真的没什么吸引力。于主席参加工作已经30多年,退休后理应好好休息,享受生活。作协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本没有什么刚性的工作要求,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拼命。然而,身为一名老党员、一位文艺家,他再次把协会工作当做了自己尚未完成的使命。
没任主席之前,于主席就拿出过自己的工资支持协会活动。担任主席之初,开会:于主席带头自掏腰包请客;外出采风:他带头开自己的私家车。在他的带动下,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争相为协会无私奉献。
在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使协会资金困难得到解决后,于主席又规定:协会主席团成员,除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合理合法领取规定的劳务报酬外,三项奖励中只允许申报创作奖,协会工作奖和社会服务项目贡献奖一律不参评。所有班子成员,永远不拿一分职务报酬,不领取除创作奖外的一分奖励,不报销一张不合规的发票。大家都知道,这么多社会服务项目,从开始洽谈到签约实施,项目管理、项目核算,于主席贡献是最大的。但他带头不拿任何奖励提成,培训讲课全部义务。
协会的社会服务项目资金,除了支付参与项目实施的会员劳务费外,其余全部用于协会活动。发放三项奖励、购买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为女会员“庆三八”、解决会员培训研讨就餐、看望生病住院的会员、对家庭生活困难的会员进行慰问……协会真正成了会员温暖的家,凝聚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作协、申请加入作协,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于主席带出了一个清正廉洁,一心为会员服务的协会班子,在会员中树立了空前的威信。
资金对协会工作固然重要,但在于主席眼里,作家协会不是文化公司,文艺家必须要有参与时代发展的社会担当。他同时还带领作协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为全区各镇义务做“大美镇街”诗词、诗歌微宣传活动,目前已完成10个镇;“新刘棚改项目”,从开始启动,便派创作人员参与,在拆迁和建设一线创作了数篇文学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忆;“庆祝密云水库开工建设60周年”“创建森林城市”“抗击非典疫情”“垃圾分类”“春节送春联”......等等,都有密云作家志愿服务的身影。
一个风生水起的协会就这样在于主席用奉献扬展的旗帜下脱颖而出,成为密云文联各协会的榜样,他曾受邀在市文联做工作经验介绍,还吸引了其它区县同行专门来密云取经。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如今,于主席正以他坚毅的“不拔之志”书写着:“一勤天下无难事,殚精竭虑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