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多人眼里,农民,总是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孩子老婆热炕头”捆绑在一起,而家住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曹家路村的卢自有却打破常规:于艰苦的农村劳作中做起了文学梦,这梦一做便是四十多年。
才秀人微:汗水浇灌文学梦
1955年生于曹家路村的卢自有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兼任生产队会计工作。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不吸烟、不赌博,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故事,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文学的种子就在那时埋下了。”
高中毕业的卢自有离开学校回村务农。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打小喜欢文学的卢自有提笔写字时,总因寻不到完美的表达而懊恼。为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的创作,卢自有把课本全部翻出来,从一年级的课本开始,逐页逐行地抄写,凭着死记硬背,开启了边学习边写作的模式。在每天完成会计工作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在了读书上。
那年冬天,卢自有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读书,头上毡麻绒的帽子竟被火苗儿燎着,专注于读书的他全然不知,直到母亲进屋为他摘下帽子扑打火苗,他才从书本中转过神儿来。
为便于读书写作,1991年,卢自有将家里的田地交给妻子,只身来到密云文化馆,做起了昼夜值班的警卫工作。每天自己生火做饭,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大量阅读文化馆藏书、虚心向馆里的老师们请教。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4年。自学和努力终让卢自有的写作水平大为提升,一篇篇透着墨香的铅字相继舞动在报纸和刊物上。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每年到了秋分时节,那些植物染黄了雾灵山的岭岭坡坡、沟沟壑壑,把一个硕大无边的金色秋天呈现出来,让人们看到秋的实在、秋的庄重、秋的辉煌。”
“一条小河缓缓地向前流淌,她翻山越岭,九曲十八弯,但总也流不出我的视线,她就是流淌在我心中的安达木河。”
…………
善于观察生活的他,将农民的生产生活、所思所想以及农村的风土人情作为写作的基本素材,写农民话、抒百姓情。他常年把身子匍匐在大地上,在泥土中搜寻灵感,在秧苗里畅想快乐。他的作品一如秋日的谷子、玉米、大豆和高粱,在浓烈的泥土气息中飘散着醇香。
卢自有耕过地、打过工、开过小吃店,也曾推着煎饼车到处叫卖。但无论走到哪里,从未放弃对文学事业的追求。进京打工的日子里,当别人休息打牌时,他躺在北京建筑工地低矮破旧的工棚里,望着天上的星星构思着自己的“半成品”。通宵写字是常有的事,经常是困了累了就趴会儿,醒来继续写。
为了搜集笔下的素材,卢自有去村大队部看报纸,向村官友人寻杂志。为了整清楚一个姓氏一段故事,他骑着自行车追根溯源不辞辛苦: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捋把野山枣。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访,让他和当地的山、石、水、草、树以及土地和人民融为一体,迸发出极高的创作热情。日复一日,他写出了生活中的烦恼,写出了日子的艰辛,写出了农民的希望和感叹。
“虽然书价挺贵,但只要是好书,我就想方设法买下来。”在追梦的路上,他参加过全国高等教育中文自学考试并购置了电脑,为了学会使用,他一遍遍向多人求教。家里不能上网,他把写出来的稿件托村官朋友投出去,有的被发表,有的石沉大海。但他从未气馁,44年如一日,坚守着那份执著与勤奋。盘点过往,卢自有写出了700多篇稿件,总字数达750多万,已经发表的达到200余篇。正因农民写农家的酸甜苦辣,他因此获得“农民作家”的称号,还加入了密云作家协会。
报效桑梓:洗尽铅华不染尘
卢自有所在村落地处古长城脚下,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古长城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长城泪》《情思白岭关》《重游五虎水门关》等一篇篇关乎长城的文字先后从他的笔端流出。如今,他正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历史事件和传说记录下来,立志打造一部以长城文化带为主题的边关作品。在他看来,古长城的历史文化急需记载、传承,这是历史赋予一名作家的使命。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卢自有开始一遍遍考量和触摸长城。村北的长城自仙女楼起至黑谷关止,全长50 余华里,他几乎都爬过。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的观察,认真记录下每一个数据。
作为革命老区,雾灵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我方的根据地。当村民们讲述一段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时,卢自有一遍遍被震撼到,于是,他试图用手中的笔留住那些红色记忆。为了确保史实的真实性,他多次翻山越岭,反复拜访当事人的家亲眷属。那年秋天,他去密云新城子镇大树洼村采访,结果村里人说,当事人早已搬离多年,去了80华里以外的黑谷沿村。像这种费事不讨好的事儿换做他人,也许早就放弃了,而卢自有却信心满满地上路了。因当事人下地劳动,卢自有在院门外蹲守至中午,别人家都开始吃饭了,卢自有却还站在原地等候。尽管当事人下午一点多才回到家里,但颇有收获的卢自有还是兴高采烈地打道回府。
卢自有早就听说,当年雾灵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着一支抗日敌后武工队。而副队长高原(逝世于1947年)是当地人,家就在黑谷关以南一个叫流水沟子的山谷里。年轻时的高原右眼因生病已盲,靠左眼识物。身上经常背着一杆长枪出没于雾灵山地区。别看他穿戴不济,可日寇和伪军一听到他的名字,立刻胆战心惊。对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死因却众说纷纭,带着疑问,执拗的卢自有走进大山深处探寻原委。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卢自有骑着自行车,走了13里地来到黑谷关与河北流水沟子的交界处。卢自有一路上坡,淌着汗前行。下午2点,终于走到山谷尽头半山坡上的当事人后代家,见到了高原三弟的女儿唐桂芬。从唐桂芬口中,卢自有找到了答案。那天下午返回时,山谷中刮起了大风,林涛汹涌、山风呼啸,一如当年风起云涌的抗日烽火。回到家,卢自有写出了一万多字的纪实文学——《雾灵烽火》。
像这样的自发采访还有很多,尽管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任何的报酬,但卢自有却始终无怨无悔,一往无前。
97年起,曹家路村开发了民俗旅游,卢自有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旅游宣传的工作中。先后有20多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发表在《京郊日报》《北京旅游报》《北京旅游》《美丽乡村》等杂志上。其中,纪实文学《雾灵山下致富歌》全面记述了曹家路村开发旅游的全过程。
2017年秋天,卢自有的家乡准备在村东、村西分别开建百米文化墙,为宣传村子的厚重历史和现代文化,卢自有无偿献出了此前精心搜集并撰写的史料。
在与家乡厮守的60多年里,卢自有深深爱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为了把自己对家乡的炽烈情感表达出来,他决定为曹家路村写一部村史。在历经365天的夜以继日后,20万文字已经结稿。
如今,卢自有相继参加了新城子镇镇志以及吉家营和令公两村村志的编纂工作,为密云的史志工作作出了贡献。
文人报国一支笔,大气磅礴颂山河。在卢自有的心中,虽然道阻且长,虽然久经磨难,但因了文学这盏灯,他依然感觉远方:温暖而光明。
卢自有在自家院子劳作
卢自有在刚刚学会的电脑前
卢自有外出采访路上
卢自有收集整理并待出版的文稿
雨后,卢自有在清理家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