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有雾的早晨
母亲用悄无声息的泪水
把我送到村外
让我去寻找海
几年的漂泊、探索
依旧寻不到停泊的那片海
心灵的船缺少了平衡的帆
待回头
却发现
世界上最深最平静的海
就在母亲心里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次文友聚会上,当我将曹国军30年前创作的这首饱含真情的诗歌《写给母亲》背诵给各位文友时,和我邻座的他早已是泪盈满眶。
1988年,我在大山深处的密云县半城子供销社工作。一天晚上,我去半城子中心校闲聊,齐如林老师对我说:“中学新来了一位食堂管理员,也喜欢文学,最近还在《人民建材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你还不去切磋切磋。”
听到这一消息,我心中激动不已。因为,酷爱文学的我能够在这个小山沟里遇到知音,确实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也顾不得聊天了,疾步向中学走去。
当我找到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伏案写作。记得那时,我22岁,他20岁。当他得知我也喜欢写作时,当即把带有浓浓墨香的《人民建材报》递给了我。
“你是塞北高原雪海里的白色帆影,高原诞生了你而你又羞涩地掩起斑斓的肤色,唯你的细碎你的纤柔你处女般的圣洁不败。在你面前我不在感到自己多姿多彩。”“蜂蝶的翅翼从不敢滑过你的指尖。你错过开花的雨季错过一切美丽的季节,只把冬天作为你风流的日子。”
读着这首语言优美的散文诗《干枝梅》,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眼前这位瘦削青年笔下。那天,我们聊到很晚。在聊天中,我才得知,国军的老家在密云县上甸子乡下河村(现属高岭镇)牛家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的太爷带着儿女逃荒到河北省围场县山区落户。初中时代,幸遇一位语文老师,加之自身天赋所在,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高中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在驻京某部队养过鸡、在北京建筑工地推过砖、背过灰。经熟人推荐,后来到这所山区中学当了一名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不光有着共同的爱好,性格也极其相似。半年以后,邻近的上甸子乡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播员,国军以笔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当选,正式走上了编播员岗位。虽然相距10公里,但我每天都在广播里听到国军采写的新闻稿子,每每听到“通讯员曹国军报道”时,心中就激动不已。这段时间成了他新闻创作的黄金时期,除了县主流媒体——广播电台(当时没有电视台和报纸)外,还在《北京日报郊区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都经济信息报》等市级媒体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广播局领导的关注。
一年以后,因为户口问题,国军离开了他心爱的编播员岗位,被安排到乡办企业——玛钢厂办公室工作,后来又到织布厂做财务工作。从机关到企业,他丝毫没有失落,依然笑对生活,业余时间依然坚持写作。
此后几年,他相继到县内的华云建筑公司、冯家峪铁矿工作,从事的依然是文秘工作。当时,由于通信不发达,加之相距较远,我俩的联系相对少了,只是偶尔打个电话。但我经常在《农村青年》《密云文艺》《密云工人》上,见到他的文学作品,诗歌《山里孩子》《骆驼蒿》《没有名字的是心》,小说《心态》《老乐》《蓝山》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家乡围场、祖籍密云的热爱。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涉足文学,业余时间创作一些小说、散文。
1993年,在县总工会《密云工人》杂志举办的“龙潭杯”小说征文大赛上,他创作的小说《老碰和老撞的故事》获得征文大赛的第一名,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跨上了新的台阶。
记得那是1996年夏季,他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即将到密云驻通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售楼员。在电话中,我为他放弃文字而惋惜。他说:“没办法,为了生活,只好‘先物质后精神’了。”后来,我听一位熟悉他的人说,由于业绩突出,第二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由于各自忙于工作,基本上就没有联系。光阴荏苒,2009年11月9日,我在《生态密云》报上看到了他的一篇散文《云蒙山感悟》,倍感亲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仰望云蒙山,也仰望同游的友人。他们为了一块块精神的栖息地,为了那一个个方块的符号,放弃浮华,甘守寂寞与散淡。那一份朴实与宁静,人格与坚守,不正是云蒙山的守护者与精神传承者吗?”
读着这篇散文,从字里行间感觉他的创作风格“乡音未改”。我立即拨通了他的电话,原来他已回到密云搞房地产开发。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告诉我,虽然十年没搞创作了,但是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对文学依然情有独钟。我向他介绍了密云的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从那时开始,有了方便快捷的通信和网络,有了各位文友的支持,国军的创作激情又被重新点燃,同时也把十年的文学积淀释放出来。
善于观察生活、洞察人性,是国军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根基。大千世界,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他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几年时间,小说《永远的床》《寻找那条河》《益善堂轶事》《飞翔的鸡》;散文《走过故乡》《红军街》《冯家峪的石头》;诗歌《凝固》组诗、《站在城市里眺望村庄》等,相继在《民族文学》《满族文学》《意文》《延安文学》《春风文艺》《岁月》等省市级以上纯文学杂志发表,有的还被译成蒙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文字。
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散文作品,国军的文学创作在保留乡土风格的同时,关注更多的是人性、人生,是农村、农民、打工者,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艰辛的童年、青年生活,憨厚朴实的乡邻、今昔生活的对比,以及当今社会所发生过的一切,都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使之凝聚笔端,并得到提炼、升华。乡情、亲情、人情,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寻找那条河》讲述的是残疾人追求美好爱情的故事;《益善堂轶事》讲述了祖孙三代生活演义的故事,把夏老爷子的正直、夏二鬼子的诡道、夏广武的势利,刻画得淋漓尽致。《飞翔的鸡》,以开车撞死一只鸡为引子,通过主人公——一位农村老人的细致算账,映射了居民与农民同命不同价的社会悲哀。
“故乡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我这个普通游子搬不动、理不清、打不开。”2016年《岁月》第11期,刊登了他创作的散文《走过故乡》,仿佛突展新容,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篇8000字的散文,是他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时的习作。作品以作者太爷带着三个儿子从密云到围场逃荒的真实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围场秀丽的山水、厚重的历史文化,讲述了祖辈的勤劳、俭朴,以及对祖籍密云的深深思念之情。在一次文友聚会上,他告诉我,为了写好这篇作品,托同学关系找了一本《围场县志》和一些相关书籍,细致了解并掌握了很多围场的发展历史。
事业永远钟爱追求她的人。近年来,国军的创作水平得到了文学界同仁的认可。2010年,他加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2013年,被推选为密云作家协会副主席;2015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并成为鲁迅文学院第十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2016年,作为少数民族作者代表,参加了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多民族作家重走长征路”活动。同年,由于工作出色,被鼓楼街道党工委推选为密云区第二届党代会代表。
国军现在经营着一家物业公司,服务着4个小区1600多户居民。作为物业企业,日子并不好过,但热爱文字的他却拿出5000元钱赞助给果园文学社作为活动经费。“文友们的共同进步,是我最想看到的。能成为真正的作家,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现在距离还很长很长,也许永远都达不到,但努力过了,不后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