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北京密云人,年龄虽刚过不惑,收藏的历史却已超过二十年。而且,一说到收藏,原本沉默寡言的他立刻会神采飞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起来。
杜颖收藏中的精品
一开始收藏的都是地摊货
杜颖,1995年中专毕业后分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那年他21岁。
“当时,我连女朋友还没有,下了班没事就常一个人去逛街。在密云的富民街十字路口那儿,经常有摆地摊卖古玩的,我也不懂啊,但是看了很喜欢。”杜颖说,他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这样的坛坛罐罐,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可看着非常漂亮。不过后来,赶上社会闹运动再加上搬家,都弄没了。
从那时候起,杜颖在地摊上见到喜欢的就买,一件贵的三五十块,便宜的六七块钱,同事还笑他竟买假货,他说:“我虽然不懂,但我也知道这些都是仿品、赝品,但那时,我也没有多想,反正觉得买回家摆着好看就行呗!”
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收藏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大。他不再满足于几十块钱的小物件,在1997年他花1300元在地摊上买了两件瓷器。
“收藏就是讲究缘分,那时,我一点瓷器的鉴定知识也没有,可这东西一上手,我就舍不得放下了,和摆地摊的侃了半天价儿,最后以1300元成交。”杜颖说,“当时买了,心里还是觉得有点贵,毕竟那时我一个月才挣两三百块。后来,我认识了很多收藏高手、鉴定专家之后,他们告诉我,这两件东西是真的,而且,总市值超过了一万元!听了这话,我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为啥?让俺无意中捡了一个大漏!”
杜颖说的这两件东西分别叫“绿釉狩猎图盘口壶”(汉代)和宋影青皈依瓶(一对),2011年,被收录进由密云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的《密云民间藏宝图录》中。
对于搞收藏的来说,捡漏的事不常有,但捡漏往往能提升收藏的兴趣,杜颖从那时开始购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还结交了很多密云乃至北京收藏圈子里的朋友,而且成了潘家园、大钟寺、琉璃厂的常客……
一把“抗战大刀”开启了他的另一段收藏之旅
杜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爱上收藏,也是因为他觉得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深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或惊心动魄,或动人心弦……
他的主要藏品一开始都是瓷器,后来,有一次他到保定的古玩市场去淘物件,一把刺刀吸引了他。摊主告诉他,这是一把日本军刺,参加过二战。那时候,中国的军工落后,很少能生产出像日本这样高质量的刺刀,而且军队也不能大量装备。当时,中央军只有一部分部队配备了刺刀,但基本上都汉阳造和中正式,这些刺刀长短各异,良莠不齐。所以,中国军队大多配备了大砍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北军为前身的29军大刀队。在和日本军队拼刺刀时,我们用的基本上都是大刀,就是这个原因。
摊主的讲述,勾起了杜颖记忆中的一段往事。
他的家乡在密云的西康各庄村,抗战时属于敌占区,但在离村子不远的云蒙山里就住着八路军。他小时候,听自己的父亲讲过,他的三爷爷曾经为了抗日打鬼子,带着村里一些年轻人到山里去找八路军,但是没找到,就自己带头在家乡附近的山里游击打鬼子,后来,遭到日寇的围剿,三爷爷被抓到后,就是被鬼子用刺刀给杀害了,那个场景非常惨……
这段故事让杜颖记忆犹新,他花700元买下了摊主的这把刺刀,回家后又找了很多资料专门进行了研究,“这种刺刀是当时日本为了战场拼刺,专门设计的30式刺刀,单单这个刺刀就长达0.53米,极为锋利。再加上三八式步枪1.2米的长度,总长度超过1.5米,是全世界同类枪械中最长的。日军在二战中生产了多达620万把30式刺刀,其对拼刺的重视可见一斑。不过,日本的刺刀再好,也有克星,那就是我们的中国大刀!”
杜颖就是从这时开始,有了寻找和收藏中国大刀的想法。有一首歌叫《大刀进行曲》,写的是二十九军抗日的事,杜颖的收藏的第一把军刀也是他到山西和藏友交流时,从藏友手中购得的。
“这把大刀可不得了,是二十九军老战士用过的,上过战场,而且,是和鬼子军官的东洋指挥刀较量过的!”杜颖说,“二十九军的军刀是制式军刀,式样是按照传统中国刀打造,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十分利于劈杀,材质用晋西北的镔铁以及日本鬼子的钢轨专门打造,这种大刀刀身宽厚,韧性也好,实战中即便刃部受损仍不影响使用。”他指着手中大刀刀刃上的一个小豁口说道,“这个小豁口,就是日本东洋刀砍的,如果和鬼子士兵拼刺,通常留下的是和枪管碰撞造成的崩刃,也就是说,这把大刀很可能杀过日本军官,打过胜仗,立过功的!”
中国大刀成为日本鬼子的克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西北军在众多中国武术大师的指导下,练习了一套专门克制日式刺杀的使用刀法,号称:破锋八刀。杜颖当场演示了一下:“这个招式最常用的两招就是敌人刺过来时,我方用大刀背将敌人刺刀用力磕开,而后顺势用刀刃砍向敌人脖子,人头落地。敌人非常害怕,又缺乏有效对付中国大刀刀法的办法,甚至发明了一种可笑的铁围脖来对付。即用一块半月形的铁片,将其折成半圆,在上沿两头打两个洞,用铆钉铆在钢盔上,戴上钢盔时,铁围脖即围在后脖子上面。据说可以有效防止大刀砍头。在后来的丰台战斗中,日军大部分配备了铁围脖。但实战效果很差,还被世界各国作为笑柄。”
不过,通过这个事,就足以证明咱们中国大刀的厉害。
杜颖先后收藏了十余把中国大刀,而且都是上过战场的,他说:“收藏的是什么?一是文化,二是历史。收藏抗战大刀就是为了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特别是这大刀也曾在密云的古北口抗战中大显神威,作为我一个密云人,收藏就更加有意义了!”
杜颖展示他收藏的藏刀
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通过收藏中国大刀,让杜颖爱上了冷兵器收藏,包括亮银枪、大朴刀、青龙大刀等,不过他最钟爱的还是腰刀。
除了中国大刀,他还珍藏了一把阿昌刀和一把藏刀。
阿昌刀是从云南德宏州的一位藏友手中购来的。杜颖和那位藏友是在网上认识的,当时,一见到那位网友展示的阿昌刀的图片,杜颖就眼前一亮,“这把刀简直太漂亮了!”
那位网友告诉他,这把阿昌刀是一把少数民族头领用的刀,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昌刀与中原文化、中原的大刀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明朝时,朱沐英远征云南,平定后留滇镇守,期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同时,也把中原的冶炼、锻造和大刀的制作工艺传授给了当地人,阿昌刀就是由明朝那时军队用的柳叶单刀改良的。
杜颖收藏的这把阿昌刀虽历经百余年,依然锋利无比,可见当时中国锻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精湛。
藏刀,也是杜颖最喜爱的,他收藏的这把藏刀是清代时一位当地土司的佩刀,非常漂亮。杜颖说,藏刀的打制源于文成公主时期,在她入藏之前,虽也有冶炼和制作技术传入藏区,但文成公主却带去了成批的工匠,自然使藏刀的制作工艺从技术上得到了质的提升。而他收藏的这把藏刀则体现了一个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这把藏刀既体现了唐刀的特点,即直刃、单锋,刀尖为半圆状,又继承了宋剑的特点,即刀首为如意云头,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历史传承。同时,刀鞘上的龙纹具有典型的清代中晚期特点,所以,从这把藏刀上,就能看出中原文化和藏族文化,统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穿越了千百年历史的交融与传承!”
“每一件藏品,都承载这一段厚重的历史,我们搞收藏,不应仅仅看重它的经济价值,而更应该看重它所承载的那一段历史,只有这样,我们的收藏才有价值,才能称之为收藏文化。”杜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