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并不断推陈出新”。1952年生于密云县新城子镇吉家营村的剪纸艺人郝书和成功证实了这一点,她的剪纸雍容不失素雅,明净充满抒情,一如“无声的诗”亦如“有形的乐”。】
剪纸作品:奥运参赛项目造型
郝书和在参加剪纸作品展览时接受记者采访
郝书和剪纸作品
剪纸传承文化
剪刀翻转、纸屑纷飞......伴随着“嚓嚓嚓”的声音,菊花、牡丹、喜鹊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呈现在笔者面前。那瓣套瓣、花压花的菊花,其“线”飘拂有致,其“尖”仿佛扎手......走近她,才知道这个从小和母亲一起学习剪纸的退休教师,艺术人生竟如此丰沛。
“剪纸时非得气定神闲,特别是细微处,那可真是连大气儿都不敢出,行剪必须准、匀”;
“左手控制的是线条的流畅、整体的完美,右手决定着技巧,只有左右手完美的配合才能剪出“梅花怒放,喜鹊欲飞”的作品”;
“剪纸和其他工艺真的不一样,你没法用上更多的现代化工具,就是一把剪刀。每处地方、每根线条都要交代清楚。好坏都在一双手上”......
提起剪纸,郝书和神采飞扬。还在幼儿园工作时,她便用动物、人物等剪纸当教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所在的班级因为开展了剪纸教学,2001年,一名幼儿的作品刊登在“当代家庭教育报”上。同年,作为郊区县唯一的一支团队,她所教的三名幼儿受邀参加了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幼儿剪纸表演。
为全县幼儿园教师培训;参加县电视台“檀州采风”栏目;牵头举办各类展览......越来越密集的活动,让郝书和意识到从过去的简单爱好到现在成为“剪纸巧娘”,自己的剪纸也该随历史的沿革打上时代的标签了,只有随时代脚步前进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喜爱。这个想法刚一凸现,思维的道岔便立刻明朗了:
“中国申奥成功了!多让人自豪的事啊,我就想,一定得把奥运福娃和所有比赛项目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提起那段日子,郝书和说:“那会儿,我们全家总动员,先生又是给我做刀具又是帮我下载图片,女儿更是献力献策,“跳水、排球”那两张还是她帮我修剪的呢。”2008年,郝书和一家入选北京市文化艺术家庭,是剪纸让她登上了传播奥运精神的舞台。
2008年7月,集“密之水”、“鱼王美食节”、“云岫苹果”等内容为一身的“生态密云迎奥运”剪纸作品在“迎奥运全国剪纸大展”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评为优秀奖。
从刻意求工到追求剪纸的内涵意蕴、从抢救申遗到参加全国大型展览,郝书和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从密云走向了全国。
艺术感动生活
艺术没有止境,追求没有穷期。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如何才能在密云长盛不衰?郝书和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保护和传承:
“圆形、圆孔常用于眼睛、花心、花瓣、浪花和水珠”;
“水滴形从原点出发,到原点结束”;
“锯齿形留一个三角形剪掉一个三角形”;
“剪纸讲究圆、尖、线、方、缺”...... 郝书和在“檀营社区”和“少年宫”的授课里,不仅向大家介绍了各种剪纸符号还在剪纸题材上拓展了范围:民间传说、名胜古迹、家乡风貌等都进入了剪纸内容。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告诉大家:线条要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瓷、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在对聋人学校残疾儿童的教学中,也许是郝书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法得当,孩子们对剪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个个喜欢上剪纸课,尽管那动作看上去难免笨拙:左手不知道怎么转,右手不会拿剪刀,但郝书和每次都手把手的教。将近两年过去了,这些孩子们通过学习剪纸,学会了细心做事,增强了自主探究能力,尤其促进了身残志坚品格的形成,让他们懂得了中国艺术的神奇魅力,在剪纸过程中,树立起“中国人要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曲”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刀,一剪,一素纸,如今,郝书和正用刀剪镂刻着人生:温暖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