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在消费时代,在一个“11.11”成为所谓“购物狂欢的节日”的时代,静下心来,聆听和感受文学的力量,是多么珍稀美好的事。2018年11月11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二期在京举行。著名作家韩小蕙以“好散文的因素”为题,分享了她的散文创作与编辑体悟。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韩小蕙,光明日报社原领衔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30部作品集。主编出版历年《中国散文精选》等64部散文合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优秀个人奖、新闻界最高荣誉“韬奋新闻奖”等。曾获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郭沫若、冰心、老舍散文奖以及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等。2003年应邀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新中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荣获美国国会参议员“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奖”暨旧金山市政府奖。
在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中,韩小蕙讲述了她结合自身几十年散文创作和编辑经验体悟的 “十三诀”。
韩小蕙提出,好散文应该做到“生命的激情、诗意的表达、哲学的深度、学识、个性化、识见、角度、对比法、语言、结构、好的标题、创新、思想最重要”等13个要素。
第一,生命的激情。写作应该是发自生命的内心,不是为了写而写,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不是为了成功而写,也不是为了名利而写。
著名作家韩小蕙在“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讲述“好散文的因素”
韩小蕙结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创作实践阐述说,2000年,《光明日报》做过一个专栏,遍访中国学术界第一流的学者、作家,不仅是文学家,各个行当最顶尖的专家。聚焦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有什么发展,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收获;二是展望一下21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余秋雨先生的两句话令她印象深刻:“20世纪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整理和发现的世纪,或者说是发现和整理的世纪。比如说我们发掘了兵马俑、殷商遗址,还有对甲骨文的整理,这是中国文化的贡献。但是我们仅仅停留在发掘和整理上,而没有做出当代人对文化推进的进步。21世纪希望中国文化能对推动世界文化起一点作用。”她还结合“《文化苦旅》走红人人争读,‘大文化散文’风行一时但读者很快厌烦了”的现象分析了其中的症结:“这是为了写而写,不是生命本能的冲动、被激发得不得不写的状态。”尽管余秋雨先生后来又写了《文明的碎片》等,都没有超越这本《文化苦旅》,原因正是生命激情浓烈度不一样。
第二个要素,诗意的表达。如果把散文写到特别有诗意的境界,会比较成功。她特别推荐余光中的著名代表作《听听那冷雨》,并给现场观众不疾不徐地朗诵了其中的片段。并分析指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唐诗宋韵很足,诗意也很浓。”
第三个要素,哲学的深度。韩小蕙感叹道:能把文学从“形而下”写到“形而上”很艰难,现在“形而下”的文章太多,甚至我们整个生活都变成了“形而下”。“11.11”号称是“国际购物节”,商业的那种力量太厉害了,已经席卷了我们整个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变成了一个消费的时代,消费狂欢的时代,甚至足到“过头”了,我们有点忘了精神、心灵方面。除了吃喝玩乐,除了挣钱消费,我们应该不忘的,生活当中还有诗、绘画,还有文学、艺术,还有学问,还有庸俗与高贵的那种对比。她说:除了挣钱养家,除了消费以外,我们还要问问自己生活还有更高的意义吗?我们能不能对整个社会,对文化做出一点的我们自己的推动?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做推动者,能不能做推动历史的追随者,推动文化的追随者?
第四个要素,学识。如果一个人读书很多,特别有学问,散文也可以写得特别好。她随后以徐刚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漫步风景》为例,讲述了“怎样能把风景写得既美又有深度、学识”。她还以“北大三老”中的金克木先生为例,讲述了金克木的学问、文章的“好”。
第五个要素,个性化。要重视个性的感觉,鼓励独特的发现,写别人不能写的,避免创作的同质化,雷同化。她还特别提出:“要写出自己,不要模仿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她以王安忆的《阳光下的魅影》为例指出,这篇文章触动她,正是因为角度特别好,完全尊重自己内心的感觉。个性化的写作给人印象特别深。写作要寻找到最独特的、自己发现的。她还以自己到湖南旅行时发现的瑶族黑衣穿着的故事,说明了独特发现的重要性。
第六个要素,识见。即要有独到的识见,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见解。
第七个要素,角度。中国唯一得过两次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张洁曾经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文学写作非常难,尤其是写散文,有时候等7-8年才能来一篇,不是拿起笔来就有。”张洁有一篇文章《一生太长了》也是等了7-8年才来,琢磨了7-8年。写的是一匹狼,用狼的角度、狼的口吻写,虽然是狼,但处处影射着人生。
第八个要素,对比法。用对比法能把所要表达的,更加强烈地衬托出来。韩小蕙以朱秀海《山在山的深处》为例,说明了对比法的运用。她还以自己的作品《巴斯温泉与济南名泉》为例说明,用对比法写的艺术效果和力量更好。
第九个要素,语言。为什么很多诗人转行写散文写得特别好,核心原因是有诗歌的训练,能把文字写得既精炼又美丽。
第十个要素,结构。韩小蕙指出:当代散文创作最不注意的就是结构,正如“有些小说家比较讲究结构,但是太不讲究语言”。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构思好结构,怎么把人、事、景,找到最新颖的表达方式。
第十一个要素,好的标题。适合散文的、适合报刊散文的标题首先要有悬念性,第一时间就要把读者抓住;其次要有故事性,要能吸引人读;再次要有文学性,应该是美的;第四要一目了然;第五要响亮;第六,要出新,有个性化,切忌大众化。比如, “一直在呼啸的夜晚”,既有悬念性还有故事性、文学性,特别美。有一篇文章标题为“2017年的咳嗽”,也是特别有悬念性、特别新颖的标题。
第十二个要素,创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吃自己嚼过的馍也没有味道。”既不能抄袭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要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齐白石、吴冠中两位先生都是七八十岁变法,那时候已经名满天下,还琢磨着怎么用一种新的技法表达出自己的创新。
第十三个要素,思想最重要。在互联网时代据说什么都可以复制,只有一条不能复制,那就“人的思想不能复制。”韩小蕙特别指出:写作除了倾吐,除了反映现实,除了文学有认识功能、记述功能之外,别忘了两个字“意义”。为什么世界知名的大文豪作品能够流芳百世,能够被全世界一代代的人去读,去记住,为什么?韩小蕙还援引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调查结果:2010年英国一家调查公司对年轻读者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国年轻读者最喜欢的、最崇拜的英国作家,不是莎士比亚、狄更斯、雪莱、拜伦,而是写了《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
她指出:有些作家拥有无数的读者,作品确实很好看,悬念丛生,为什么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比不上托尔斯泰、雨果、狄更斯等一流的作家?根本上就是差在思想。一流的作家作品中充满了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人道主义和人性洞察,他们充满了这种见解,对世界推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一些畅销作家只不过把故事写得特别好看,不是特别深刻写到人类精神深处的。韩小蕙最后对现场观众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别忘了“思想最重要”这句话,让我们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多做一点事,哪怕做一点事,做一个追随者。
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讲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见解深刻,博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随后,柏荷朗诵了韩小蕙作品《写作圣境》。专业而深情的朗诵,让现场观众浸入式地体验到了文学作品给予人的精神力量。
柏荷朗诵韩小蕙作品《写作圣境》,让现场观众浸入式体验文学的力量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在如何看待“写作题材的不自觉转换”的问题,韩小蕙表示:不要刻意
觉得自己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她以自身的创作体会分析说开来:人的生命呈现不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呈现方式。
就“怎么写好风景散文”的问题,她特别提示:写旅游散文时,不要忘了是在散文创作,也一定要用散文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得像写一篇纯散文一样表达。在没有找到好的表达方式和好的角度不写,只有到一个独特的、能够达到散文创作水平的时候才写。
面对主讲嘉宾耐心细致、鞭辟入里的精彩回答,现场观众不由得报以热烈的掌声。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带着从讲座中汲取的“文学温暖的力量”和获得感,纷纷请韩小蕙签名留念。现场观众的参与热情,也似乎印证着,虽然当前置身了一个互联网 的时代、俗世购物狂欢的时代,“未来已来”,然而,文学不死,文学中的爱与温暖必将永远延续、薪火相传。
著名作家韩小蕙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嘉宾及策划团队合影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侨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中国作家网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陈晓明、何建明、梁鸿、须一瓜、张清华、韩小蕙等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