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在浮躁又充满诱惑的时代里,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写作就是一场修行。那么,“生命与写作”又有着怎样深刻的链接呢?7月8日下午,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承办,中国作家网、《中华英才》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的公益主题大讲堂“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期在海淀区文化馆开讲。著名作家、中国煤矿作协主席、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先生莅临现场,以自己切身的写作历程阐述“在哪里写作”,与现场观众深入交流“生命与写作”这个文学永恒的命题。
著名作家刘庆邦作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
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的精彩演讲博得观众热烈掌声
海淀区文联主席苗地、副主席叶宏奇等主办单位领导到场聆听。承办方海淀区作协多位负责人、作家参加了活动,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区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社会文学爱好者两百余人在现场聆听讲座。
刘庆邦先生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等九部中短篇小说集及《走窑汉》等散文集。其多篇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提名,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刘庆邦先生的多篇作品还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西班牙等外国文字,共有六部外文作品集,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短篇王”。
首师大二附中的两位同学现场演绎刘庆邦先生作品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与刘庆邦先生热烈互动交流
在半个小时的主题讲座中,刘庆邦先生以自己亲身的写作经历深入诠释“生命与写作”这个深刻的命题,讲述了他几十年“在哪里写作”的创作历程、心路历程。刘庆邦先生郑重地说道:“在很多地方写作,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没有说到,这个地方在哪里?在我心里,不管环境怎么样?不管换多少地方,不论到哪里都是在我心里写作。我们写作都是从个人出发,从内心出发,只要我们心里有才能写出东西;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条件再好也写不出来。”此言一出,引发了在座作家、文学爱好者的强烈共鸣,现场观众不约而同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深切地说道:“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劳动和内在的生活”,“这个内在的生活就是一个心灵性的创造,就是通过我们的写作,不断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断拓展我们心灵的疆域。通过写作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性更善良,使自己的心灵更高贵,达到一个完善自己的目的。”并引用了史铁生的话:“写作,写来写去,最终都是写我们自己。”言简义丰,诠释了他对“生命与写作”的深刻体悟。
随后,来自首师大二附中的两位同学现场演绎了由刘庆邦先生作品《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片段。短短几分钟的“二度创作”,勾起了刘庆邦先生对当时创作过程的回忆。
在嘉宾互动环节中,《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作为特邀互动嘉宾,与刘庆邦先生就“生命与写作”、“生活与写作”展开了热烈互动。随后,刘庆邦和张菁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团队及嘉宾合影
主持人在讲座结束前,引用了著名作家王安忆对刘庆邦先生的一段评价:“在刘庆邦小说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惊喜和热情,它是以另外一种特别动人的温存态度表达出来的。他们就像一种有生命的、全身都张开呼吸毛孔的活物,那样的有弹性、活泼泼,有力量,在刘庆邦的小说里,你会有这样浑然一体的感受,它们每一片都很好,不可以不朝窗外看,但有窗口和没窗口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刘庆邦的世界,短篇对于他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们是最好体现刘庆邦世界的方式。”
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所言,“惟有从文体的坚实感中才能诞生创造力:幻想如同果酱;你必须把它涂在一片实在的面包片上。如果不这样做,它就没有自己的形状,像果酱那样,你不能从中造出任何东西。”刘庆邦先生对“生命与写作”的深刻诠释与之相印,同时也与首期“作家大讲堂”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先生开讲百年新诗特别倡导的“风云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带给现场观众有益的启示,也在一定程度开拓了当代作家的思考和创作维度。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二期在意犹未尽中结束,热爱文学的观众纷纷上台与刘庆邦先生互动交流,合影留念。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著名文艺理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著名作家、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旨在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以“师说”的名义走上讲台,每月一讲,其目的是通过创新讲座的内容与形式,不断给广大文学爱好者以全新的视听效果,强调“师者”与受众者的互动,助力实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梦想。开讲以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相继邀请了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先生开讲百年新诗,刘庆邦先生主讲“生命与写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