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2024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破界共生 创新跃升

[关闭本页] 来源:文艺报1949      发布时间:2025-04-08

 

2024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破界共生 创新跃升

文/向勇 张棋焱

 

  2024年,北京文化产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指导方针,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创新为动力,以融合为路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2024年继续巩固其文化产业领军地位,通过政策精准赋能、科技创新驱动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协同效应,实现了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2024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6.6%;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比突破90%,同比增速达7.6%,彰显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三个领域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等原因,同比下降2.5%,其中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领域逆势增长5.2%,凸显产业链协同升级的迫切性。

  产业生态重构:数字革命驱动破界共生

  北京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度整合阶段,数字技术全面渗透文化生产链条,新业态的快速扩张,标志着传统文化产业边界的消融与新生态的形成。爆发式增长的数字文化新业态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表现为以数字内容、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为代表的新业态领域收入达1.59万亿元,占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总收入的70.7%,同比增幅11.1%,远超传统业态增速。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容创作、传播及消费全链条,文化新业态企业户均营业收入达9.6亿元,同比增长1亿元,凸显技术对生产力的重塑。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新型应用场景,文化经营业态提质创新,活力增强。2024年,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其中北京备案上线大模型占比约30%,居全国首位,并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2024年,北京市认定107家文化产业园区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具有鲜明的“文化 ”特征,其中“文化 科技”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此外,数字展演有效拓宽了文化市场的规模,催生了新型应用场景,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电影院等文化消费及娱乐服务不断普及,数字化、科技化、智慧化文化产业链建设为北京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虚拟现实创作场景

  AI与文旅实现了深度融合,强化了互动体验,不断完善文旅新业态、新空间、新模式的服务机制。2024年,以数字内容、智慧文旅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已占据北京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 ”行动计划(2024-2025)》进一步加速了AI与文旅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扩展现实(XR)等数字技术深度体现在多种文化体验场景中,首钢“超体空间”通过VR电竞、沉浸式剧场等项目国庆期间吸引日均4.2万人次客流;“京彩灯会”利用数字光影技术吸引50万观众参与。技术突破使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互、可感知的数字化产品,显著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与用户参与度。此外,文化体验型商业空间成为北京商业空间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文旅综合体、文博场所等打造的文化体验型商业空间,既提供了购物、餐饮等基本服务,亦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和美学体验。


首钢园1号高炉 SoReal 超体空间效果图

  文化创意产业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文化产品丰富多样,品质显著提升。北京影视产业继续发力,涌现出一批具有浓郁京味特色的影视作品,如《玫瑰的故事》《宣武门》等,讲述老北京的故事,展示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纪录片《山水文脉海淀承》以“山水文脉 笃学创新”为创作纲领,以“山脉、水脉、学脉、创新脉”为角度,阐述三山五园优秀文化传承、擦亮海淀区文化金名片、表达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内涵。此外,影视产业与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北京有7部京产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24中国电视剧精选”,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29.17%,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北京共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观演次数超12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要素协同驱动:政策、技术与消费的共振跃升

  北京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政策顶层设计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了制度保障,出台了一系列精准赋能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2024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涵盖了文化供给延链建设、拓展演艺新业态新空间、文旅消费新场景、创新文博数字活化利用等十个方面,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支持文化科技企业享受科技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大型文化科技企业牵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北京市重点推进了“演艺之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升级等相关文化措施,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逐步向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方向发展。


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文化空间

  技术跃升激发北京文化产业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沉浸式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全链条升级。生成式AI技术正在改写内容创作逻辑,北京文化核心领域的内容创作生产收入同比增长14.3%。快手科技推出的“可灵AI”视频生成平台,用户量突破500万,累计生成超5100万个视频和1.5亿张图片,极大降低了影视文娱领域的内容制作门槛;快手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导演发起的“AIGC导演共创计划”,探索AI在影视创作中的全流程应用,推动了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鲸世科技利用生成式AI技术,将传统文化符号(如古代建筑屋檐上的“五脊六兽”)转化为沉浸式数字IP,结合触控、体感、物联感知、人脸识别、无感交互、多屏联动等领先技术和智能设备,打造线下体验场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京东方推出的《灵境-未来灵感世界》《敦煌超宇宙》数字展览,运用新一代智能设备,借助集数字艺术展览、科普研学、数字文创、联盟基地、艺术咖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4008平方米数字艺术中心,吸引超过4万人前来观展、互动。

  文化消费场景通过“文化 ”模式向多维度延伸,消费升级促进供给端创新发展。北京始终重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强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创新消费场景。2024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整合文商旅体资源,推出沉浸式戏剧、数字艺术展和复古市集,带动消费金额超142亿元,活动满意度达88.34分。北京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夜间经济、文博旅游等新场景需求激增,“博物馆热”推动文创产品热销,木质凤冠冰箱贴和AR金属凤冠冰箱贴共计销售超过53万件‌;中轴线主题消费带动City Walk热潮,大美中轴等8条复古“京味”巴士线路国庆期间服务游客9.8万人次。“首发经济”成为新亮点,960家首店入驻北京各文化园区,带动消费新模态。此外,公共文化空间与社区需求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创作-生产-消费-反馈”的良性循环。

  2024年,北京文化产业在政策、技术、消费的共同驱动下,在供给丰富性、经营业态创新性和消费增长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破界共生和创新跃升。北京文化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文化底蕴为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崭新篇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创造力将持续迸发,北京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全球城市文化转型提供“北京样本”。

 

 


向勇

  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张棋焱,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