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高度与时代气度
——2024北京书法发展概述
文/白锐 李帅文 王蓉
2024年,北京书法事业在展览创作、理论研究、教育研讨、社会服务等方面彰显出书法艺术的精神高度和时代气度,其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呈现新的面貌。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2024年北京书法展赛与创作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书法创作与展览成绩斐然。2024年,北京书法在展览、主题创作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趋势,致敬经典、开拓创新,聚焦国际视野,深入开展书法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4年7月,北京书协举办的第一届北京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亮点多,社会热度高,是北京首个挖掘书法篆刻新人的专项展览。此次展览入展群体年轻化,“00后”、“90后”、“80后”入展作者占七成,为北京书坛注入新生力量。该展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时代性和审美追求,促进了审美多元化与个性化,激发了年轻书家群体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公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与兴趣。
2024年8月,“篆书源流——第二十一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突显了学术与艺术融合的新方向。展览“篆书源流”部分展出70件珍贵拓片、30件明清佳作,还邀60多位名家为8件拓片题跋;“继承与开拓”部分展出109件名家作品。展览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借助古今对照实现创造性转化,融合艺术与学术,搭配展签、题跋,助力观众提升审美,前期学术讲座也助力参展者深度学习。
“篆书源流——第二十一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现场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于2024年11月迎来第五届盛会,这场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盛大启幕的国际书法交流盛宴,征集邀请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件书法名家的精品力作。各国书法作品精彩纷呈,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极高水准,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影响力,搭建起了一座全球书法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五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现场
二、2024年北京书法学术研究状况
为与第21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形成学术呼应,2024年11月,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书协承办的“篆书源流”首届北京书法学术讨论会举办。讨论会征集学术论文74篇,评选出优秀论文37篇,重点围绕“篆书的书体学研究”“篆书教学研究”“篆书风格流派研究”“篆书与其他书体关系”“篆书美学研究”五个课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会邀请首都书法界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单位代表作为评议嘉宾,现场对评选的优秀论文进行评议。首届北京书法学术讨论会旨在弘扬书法学术,发掘书法研究人才,不仅是北京地区书法学术研究者的一次盛会,也是对北京地区书法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为汇聚和增强书法学术研究力量、促进地区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为推动首都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北京书法相关的期刊、报纸持续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为全国书法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反映了北京书法研究的理论动向。书籍出版方面,中华书局、荣宝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书法出版社等北京各大出版社在2024年出版了较多与书法相关的优秀学术论著。2024年北京地区书法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可以分为书家专题研究、书家群体研究、实时热点研究、交游考证研究、鉴藏研究、印学研究等六个部分,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研究仍然是北京地区书法研究的重心。
在新时代,书法学术研究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愈发关键。2024年,北京书法学术研究持续升温,藉由各类学术论坛、研讨会,以及与博物馆、高校等机构的合作,深挖书法文化内涵,梳理脉络,为创作实践筑牢理论根基,为书法艺术长远发展注入深厚学养。
三、2024年北京书法教育发展、社会服务、市场情况
2024年,北京书法教育置身于时代的发展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持续书写崭新篇章。2024年9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更是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北京书法教育在中小学、高校和大众层面成果显著,未来有望在传承创新中,为弘扬书法文化、提升全民美育素养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北京书协在培养新人上积极作为,对近110名新会员完成培训。此次培训,为新会员明确了方向和规范,4次业务专题讲座涵盖书法理论、经典剖析、技法突破等内容,专家点评与学员互动,提升了新会员的创作积极性与理论修养,为北京书法事业注入新生力量。
2024年,北京书法界在社会服务层面不断深耕。一方面推动书法走进基层、校园,提升大众书法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借书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书法艺术魅力,在国内外双向发力,拓展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辐射力。展望未来,北京书法活动前景广阔:基层服务将更常态化、精准化,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内容;文艺创作将结合各地特色文化与科技元素走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持续完善,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协会管理将迈向数字化与协同化,借助大数据整合资源,与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书法艺术蓬勃发展。
2024年是艺术品市场的转折与求变之年。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艺术品市场虽处于持续调整期,充满挑战与变化,却也标志着市场正迈向专业与成熟。随着艺术品市场整体呈现高度透明化趋势,藏家的个人收藏模式逐渐系统化,他们对知名艺术家高品质、来源清晰且艺术史价值显著的作品热情高涨。在书法领域,藏家尤为关注书法拍品的人文属性、学术含量与文化价值。基于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拍行积极调整拍品结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线上线下的差异互补与良性互动,俨然成为各大拍卖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寻求发展的主动选择。
白锐
白锐,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美学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学术与高等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就职于北京大学。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展览,获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三等奖,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专著《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获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专著《当代书法现象索解》获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2016年度优秀评论著作”。
李帅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北京中学教师。
王蓉,南京师范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