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2024北京网络文艺:辉映时代成大器 回眸一瞬十年功

[关闭本页] 来源:文艺报1949      发布时间:2025-02-19

 

辉映时代成大器 回眸一瞬十年功
——2024北京网络文艺发展综述

文/彭文祥 南若然

 

  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网络文艺”概念提出的第十个年头。时代奔涌,文艺日新。作为新兴现代文艺,网络文艺与时代发展同声相应、与社会进步同气相求,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审美现代性呈现新气象。作为北京文艺的生力军,网络文艺以“大北京”的风格气质彰显地方性、以时代生活的典型抒写突显现代性、以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拓展世界性,题材类型、精品生产、AI赋能、艺术创新、审美特性等呈现新特点、展现新风貌。

 

现实题材、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双峰并峙

 


网络剧《新生》剧照

  在生动、鲜活的艺术现场,题材、类型的丰富多样是网络文艺蓬勃发展的显著标识。在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表征中,网络文艺的题材、类型呈现多元发展的特点。比如,在网络文学中,幻想类题材不再一家独大,现实、科幻、都市、玄幻、言情、历史等各有千秋,且呈现垂直深耕、类型融合的特征;在网络视听文艺中,都市、传奇、公安、武打、农村、科幻、青少等题材、类型居于创作生产的前列。不仅如此,“重点突出”与“多元发展”交相辉映,并形塑、构建网络文艺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现实题材、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双峰并峙。就现实题材创作来说,在表现内容上,《乘势跨越》《在北京送外卖的日子》(网络文学)、《我的阿勒泰》《新生》(网络剧)、《前途海量》《穷兄富弟》(网络电影)、《看不见的顶峰》《家园梦想》(网络纪录片)、《这世间如你所愿》《超越吧!阿娟》(微短剧)等一批作品,或抒写新时代首都北京的新风貌,或以“北京”为镜像,展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等的变化,乃至以开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文化自觉表征未来。在形式创新上,“现实 国潮、国风”“现实 玄幻、科幻”等使“现实 ”叙事有效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小叙事”将时代生活的大主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之上,使“地方性”叙事呈现“普遍性”意义。在传统文化题材创作中,《我辈复登临》《国宝迷踪》(网络纪录片)、《闪耀吧!大运河》(网络综艺)、《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大过年的》(微短剧)等一批作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既展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特点,又彰显“第二个结合”的深刻意涵。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抒写中,时代生活中的经验、体验、思想、情感焕活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不拘泥于历史细节的“重述”,使传统文化和现代叙事双向赋能,且在与科幻、奇幻、穿越、异能等元素的有机结合中呈现审美开掘的新境界。

 

“精品化”生产成效显著

 


网络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剧照

  在丰富实践中,“稳量提质”的总基调使“质量”标准渗入创作、传播、接受的各个环节,精品化生产夯实网络文艺发展的底层逻辑。《我的阿勒泰》《狗剩快跑》《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网络剧)、《穷兄富弟》《星门深渊》《前途海量》(网络电影)、《最是烟火慰平生》《白求恩大夫》《共赴山海》(网络纪录片)、《圆桌派(7)》《很高兴认识你(3)》《种地吧(2)》(网络综艺)、《念无双》《观复猫(1)》(网络动画片)、《反诈风暴》《我的归途有风》《亲爱的乘客,你好(2)》(微短剧),以及番茄小说的《十日终焉》、纵横中文网的《我有一剑》、17K小说网的《天下藏局》、晋江文学城的《草原牧医[六零]》《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等一批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流畅的叙事表征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网络文艺发展新气象,提升“精品化”生产新高度。

 

AI赋能呈现发展新景观

 


奇幻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海报

  伴随AI的迭代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日益渗入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等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并在技术与艺术的相融相生中呈现独特的可供性和能产性。比如,奇幻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观众新颖美感;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通过图片转视频、场景搭建、角色塑造等,展现充满想象力的虚拟场景和剧情;动画短剧《聊斋志异》“重现”蒲松龄笔下的幽冥世界和诡谲奇谈;借助快手“可灵AI”,《麦收》《花满渚》等展现AI短片的新意境。GAI、AIGC还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传播、接受和管理等诸多方面。比如,AI生成解说词、旁白、配音、配乐、视效、剧本,模拟歌手声线的翻唱、AI数字人直播、网文AI翻译“出海”,以及宣发片制作、LOGO动画演绎、内容审核、AI搜片等。尽管AI与网络文艺的接引开新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作为新质艺术生产力,蕴含蓬勃的生机和丰富的潜能。

 

新品类、新文体、新形式展现蓬勃生机

 


微短剧《飞扬的青春》海报

  在形态多样的丰富实践中,网络文艺通时合变、求新以应变,特别是,新品类、新文体、新形式等热点不断,展现了艺术创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在“新品类”方面,微短剧、文艺性短视频的创作生产如火如荼。首先,与文旅、品牌等的结合彰显“微短剧 ”的多样赋能,《飞扬的青春》《这世间如你所愿》等作品广受好评;微短剧《金猪玉叶》《师傅》等上星播出,既充实了电视内容,也为自身的精品化生产提供了新动力;在跨媒介叙事中,《超越吧!阿娟》《我的归途有风》等“微短剧 IP”卓有成效。其次,在持续高热中,“推文视频”广为流行,且在AI配音、绘图等的加持下,跨界传播带来良好引流效果;北京市文联推出的“艺脉相承”“只此文脉”“艺分钟”等系列短视频获好评。就“新文体”来说,在“短”“微”文艺的风行中,《我的阿勒泰》(8集)、《新生》(10集)、《边水往事》(21集)等短剧集以小体量释放大能量;网文“超长篇”霸屏的格局进一步松动,知乎的“盐选故事”、豆瓣阅读的短篇小说等推动短篇写作进一步发展;素人写作与非虚构创作带来清新的旷野之风,本色自然的故事讲述、质朴真切的情感表达引起广泛关注。在“新形式”方面,不少玄幻、仙侠、历史类网文借助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小说等的“重写”,将“现代”思想、情感等投射到古代的人、事之上,使“旧故事”焕发新光彩;《这世间如你所愿》等作品通过“穿越”叙事,将历史感和时代感有机结合,呈现新的审美意境;大量文艺性网络直播放大内容情感价值、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互动剧《师傅》让观众通过行动参与叙事进程、创造叙事意义。此外,得益于AI赋能,图文互补融合、文音影合一、类型杂糅、跨媒介叙事等成为网络文艺发展的新趋势。

 

“大北京”气象彰显新时代文艺典型特征

 

  在地方性与整体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中,北京不断汇聚多方面生产要素资源、搭建高水准发展平台。其中,人才高地托举艺术高原,尤其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在地”创作者不断突破“北京”的地方性内涵,形塑“大北京”文艺的新格局和新气象。在创作生产中,新兴文艺的优势与天时地利人和双向奔赴,既赓续“京派”“京味”文脉,又展现新时代北京文艺的新风貌,一批优秀作品以“首都”北京发展的底色突显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色,在讲述新时代北京故事的同时,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景象。在“大北京”文艺的新格局中,网络文艺的“主流化”态势日益彰显;在“新时代文艺”的蓬勃发展中,网络文艺以主题之新、意识之新、经验之新、格局之新,日益发展成为文艺创作的生力军、文艺供给的主渠道、文化传播的新高地,乃至成为“想象北京”“想象中国”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于审美特性的淬炼和凝聚中彰显“新时代文艺”的典型特征。

 


彭文祥

  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艺术理论、网络文艺与文化等。著作、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奖、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飞天电视剧论文奖等,电视文艺作品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等。

  南若然,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