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胡智锋:2024北京电视艺术发展——多元发展丰富市场供给

[关闭本页] 来源:文艺报1949      发布时间:2025-02-13

 

2024北京电视艺术发展:多元发展丰富市场供给

文/胡智锋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这一年,北京电视艺术发展态势良好,“北京大视听”品牌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电视行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依托“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机制,取得显著成就与突破。


电视剧《南来北往》剧照

  一是作品质量高,涌现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温暖现实的标杆作品。电视剧《南来北往》《父辈的荣耀》《欢迎来到麦乐村》等作品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收获历史最佳成绩。充分展示了北京电视艺术在内容创作上的实力。

  二是高端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24年北京大视听体系建设推出了电视艺术行业首个人才工作品牌“京琅琊”人才专项计划。艺术人才创作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提升。


电视剧《父辈的荣耀》剧照

  三是高新技术带来发展创新。人工智能技术、5G、虚拟现实、超高清视听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技术为电视艺术注入更多新鲜元素和创新动力。北京电视艺术行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布局超高清视听产业,《北京市关于支持超高清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人工智能与视听创作实现“双向奔赴”。

  2024年,北京电视艺术在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和电视纪录片各领域继续立足于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故事方面贡献力量,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亮点。

  在电视剧领域,2024年,北京电视剧进入“提质减量”关键期,内容品质显著提升,在口碑和影响力等多方面表现突出,彰显主流作品为主导,多元发展丰富市场供给的趋势。

  一是在规模品质方面的引领性。2024年,北京电视剧在生产、发行与播出等环节取得显著进展,延续其全国领先地位。全年全国电视剧备案557部,北京地区备案144部,占全国总量25.85%;同时,北京发行电视剧21部,播出24部,占全国首播量的24.24%。众多剧集在收视与口碑上表现卓越,持续彰显京产剧的高品质引领特征。


电视剧《上甘岭》剧照

  二是政策与机制方面的保障性。国家广电总局的政策推动了“网剧上星”“多星联播”等新形式,《我的阿勒泰》等网络剧成功登陆央视,为传播模式创新提供范例。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通过“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工作机制推出《上甘岭》《玫瑰的故事》等优质剧作,在思想深度、艺术表达及制作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题材内容方面的丰富性。2024年的京产剧展现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革命历史剧、现实题材剧、边疆民族题材剧,以及古装、都市、医疗等题材进一步拓宽内容市场,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未来,北京电视剧产业将继续深化提质、减量、增效的工作方法,借助AIGC等尖端技术提升效率,并通过国际化传播讲述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持续巩固京产剧在全国及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为观众提供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佳作。

  在电视综艺节目领域,2024年,京产电视综艺节目在市场回暖、竞争加剧的环境中稳步发展。虽上新数量有限,但常规及综N代节目保持稳定输出,并适度推出新节目。同时,夯实核心优势,呈现精品化、精细化、主流化发展态势。

  一是以精品化创作助推北京电视综艺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类型、升级样态,不断提升节目品质与价值,展现独特魅力。

  二是以精细化垂直开拓拓深节目影响力及创新空间。通过综艺晚会、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新闻纪实、科创教育、美食文旅六大矩阵布局,在细分领域不断深入,从六大矩阵建设进行精准拓展,加强节目内容开发深度。

  三是以主流作品及多元发展满足人民与时代需求。既深耕节目内容品牌,打造贴合观众需求的特色节目;也聚焦文化与文旅,依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在节目中传承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同时重点关注社会民生和科创教育,彰显“首善媒体”责任。

  在融合背景下,北京电视综艺机遇与挑战并存。创作上应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节目质量,挖掘新题材,实现多元创新。传播上需更深入拥抱媒体融合趋势,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品牌建设要强化特色,适应行业变革,拓展内涵外延。技术应用上要紧跟时代新技术发展,提升视听感染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电视纪录片领域,2024年北京电视纪录片深入挖掘时代主题,将镜头对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一系列优秀纪录片作品应运而生,展现了北京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巨大成就,成为传承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载体。

  首先,以多维度折射北京文化万象。北京电视纪录片融合宏观与微观维度,以多元层次和角度展现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且深入地折射出北京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特魅力。

  其次,以日常化空间书写北京温度。北京电视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故事。既展现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又烙印着时代发展的深刻痕迹,以温暖现实的创作风格传递暖意融融的北京温度。

  再次,以人民性视角描画北京风貌。北京电视纪录片秉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着力展现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以及真实情感,在与观众建立起的强烈共鸣感中抒写国家之崛起、人民之幸福。

  最后,以科技性创新丰富视听表达。北京电视纪录片借助先进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大幅提升视听质量;另一方面创新拍摄手法。“5G 4K/8K AI”超高清技术的运用也使得纪录片呈现得更加生动、立体、富有感染力,为受众带来了全新体验。

  总体来看,2024年北京电视艺术各品类在题材和内容创新、文化传承、品质提升、媒介融合、技术应用等方面各有突出表现。未来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坚守为民情怀,以精品力作和优质服务为繁荣首都文艺作出新贡献。

 

 

 


胡智锋

  胡智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