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正当时|新华社刊发:时间的回声——首都文艺界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十年践行

[关闭本页]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4-10-16

  2014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围绕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创作方法、文艺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了价值航向。

  2024年10月12日,首都文化艺术界各行业领军人物济济一堂,“文艺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市文联举行。

  对亲临会场的,以及未临会场的首都文艺工作者而言,这都是一场“准备了十年”的聚首。这场以“文艺正当时”为主题的聚首,是一个思想指导实践的光阴故事,是一份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务实报告,是首都文艺界十年砥砺奋进书写时代与人民的“时间的回声”。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说:“十年来,首都文艺工作者聚焦精品创作,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成果丰盈,开启了首都文艺发展新局面。”

 

  文艺正当时的聚首

 

  来京参加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土耳其汉学家吉来对中华文化的号召力、吸引力感受颇深。他翻译了老舍《猫城记》,也是《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等一系列中国古典名著土耳其文版译者。让他立志学中文的发端,不过是小时候看了一部《神笔马良》。如今,多部汉语经典著作,经由吉来的译笔,在土耳其成为了畅销书。

  “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就是来自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中国文化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主体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


2024年“北京作家日”开幕式现场。

  2020年,北京有了一个以“北京作家”命名的节日——一年一度的“北京作家日”。为了推动“北京文学走出去”,“北京作家日”举办文学活动140多场,辐射49个国家和地区,40余部作品翻译成13种语言输出海外,在多国知名学府和相关机构举办“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北京文学作品入藏24家国际知名图书馆。

  十年来,北京的文化版权输出迎来快速增长期,版权贸易伙伴逐渐多元化,且版权贸易逆差已经得到控制——我们正在告别引进的版权居多输出的版权过少的时代。

  两国对话,文化先行。

  2019年9月,北京市组织了一行28人的艺术团,赴欧洲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三国举办音乐会,遥远的欧洲以中国音乐为媒,分享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喜悦。

  世界文艺舞台上,中国式审美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惊艳时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程派京剧名家张火丁把京剧《白蛇传》《锁麟囊》的演出送到了纽约林肯中心;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作品被翻译为40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法艺术家合作创作影偶剧《星鱼》。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两国艺术家相聚在根据汉语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星鱼》的创作中,一起为中国传统影偶艺术的当代探索寻求方法和思路。2024年10月底至11月,《星鱼》开启欧洲巡演。

  “中华文化最终要通过我们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呈现给全世界,呈现给全人类。”张德祥说。

 

  大时代的文化精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十年,是首都文艺界在重大题材创作的艺术品质不断精进的十年。

  “北京出品”频现佳作。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巨变之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撰写的长篇小说《宝水》在中华大地上留下史诗般的篇章。

  “2014至2024年,文学界特别高频的词汇就是新时代文学。《宝水》的创作是2014年开始的,于2022年出版,创作周期刚好契合。”小说面世后,乔叶常被问及的问题是,怎么认识时代和创作的关系。

  乔叶一直觉得,文艺创作跟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哪怕你写貌似很久远的唐朝的事情,其实也反映着一个作家对时代的看法,所以才会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思想的表情,它一定融合着时代的表情,包含着在时代中生活着的人们的表情。”

  文以载道,已然内化成北京艺术家们的文化自觉。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倾情上演。首都文艺界贡献了几乎全部主创,包括总导演陈维亚、副总导演沙晓岚以及执行导演、灯光设计师、音响总设计、服装总设计、舞美总设计、焰火设计……还有成百上千参与表演的北京各界的艺术家。

  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陈维亚透露,《伟大征程》舞蹈演员1800多名,北京的舞者占了1200多名。不仅如此,北京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在范迪安主席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伟大征程》的创作,让美术精品融入了《伟大征程》的舞美。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世界再次聚焦中国。

  首都文艺界的深度参与,化作北京冬奥会精彩的文艺演出、出色的景观设计。迄今,首都文艺界受托完成制作宣发的11首主办城市冬奥歌曲仍在传唱。中国艺术家雷佳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绎的《永远在一起》,国内外网友点击量近10亿次。

  春华秋实。

  十年来,“新北京作家群”成为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北京出品”的长篇小说《北上》《应物兄》《宝水》、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理论评论著作《小说风景》等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由首都文化艺术界领衔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等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电视、电影、文艺评论等各门类百花齐放,近百部作品斩获国内外重要文艺奖项,充分彰显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实力与风采。

  一部部大时代的大作品,推动首都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人民的文艺

 

  这十年,是首都文艺界“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创作的十年。

  为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就医难和上学难,聚焦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推出了“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首都文艺家深入回龙观、天通苑社区采风创作。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伟建说,他永远忘不了2019年3月第一次深入回天地区时感受到的震撼。根据采风创作的小品《办公室的故事》,最终获得“北京文学艺术奖”。


两岸题材话剧《寻味》剧照。

  在深化对台文化交流之际,两岸人民情感涌动,两岸题材话剧《寻味》应时而生,借一碗牛肉面,追寻“家的味道”。《寻味》由北京市文联策划,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龚应恬担纲编剧,汇集海峡两岸优秀的导演、演员打造而成。现实中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五代国人70年的命运,在“京腔京韵”与“台腔台韵”之间跌宕。该剧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迄今已巡演60多场,叫好又叫座。

  如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成为首都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和自发行动。社会主义文艺是传递真善美的,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

  十年间,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伯男创作了两部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作品,一部是话剧《喜相逢》,一部是相声剧《依然美丽》。这两部作品,无一不是聚焦“回天”这一大型民生工程的。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石一枫认为,“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特别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2023年,我在天通苑待了半年,今年又已经在回龙观生活了三个月,很有收获。”

  十年来,首都文艺家们始终“坚持到人民中去”,积极参与“百名作家写百村”“行走北京”“北京意象”等大型文学、美术等多艺术门类的创作采风活动,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人民的文艺,由人民共享。

  首都文艺界面向全市16个区和全国10余个省份,持续开展“到人民中去”“结对子、种文化”“圆梦工程”等文艺惠民和志愿服务活动,整合首都文艺人才资源,开设文艺微课堂和网络公共课,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支教活动,面向农民、科技工作者、在校师生、企业职工、部队官兵等开展文艺慰问活动。

  与此同时,首都文艺界加强与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及南水北调沿线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协作工作。“文化润疆”还催生一部反映民族团结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红柳花开》,这个京疆少年儿童互相了解、建立信任、结下深厚友谊的温暖故事,广受维吾尔族小朋友喜欢。

  “总书记讲话中,时代和人民是两个高频词,时代性是从古到今,也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都具备的共性特征,而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所具备的属性,是中国文艺的独特属性。把握好时代和人民这两个主题词来进行我们的创作思考,是个新的课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

  “为了人民,走向人民”,为新时代的首都文艺敞开了艺术的、审美的、历史的广阔天地。

 

  中国精神的承载与创新

 

  这十年,对首都文艺界而言,是承继传统和艺术创新凝成美学新风尚的十年。

  在“文艺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座谈会”上,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表示,十年来,自己对“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点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近十年的北京文艺,可谓是中国精神的“根魂重铸”,这在中华传统题材的创意表达、中华传统经典的改编、中华传统理念的推演等方方面面均有突出表现。

  数千年中华历史文化长河,沉淀了丰富多样的创作资源。

  这个创作资源,是题材选择。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新疆和田考古文物着手,以丰富的想象力呈现了汉代边疆多民族交往的故事;在琳琅满目的中原舞蹈与西域舞蹈的迂回交汇中,书写多民族团结友谊的赞歌,奉上了一场充满着视听活力的跨民族舞蹈盛宴。

  小说《北上》取材于京杭大运河,写主人公如何从杭州到了通州。这既是一条学术之旅,也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根魂的溯回之旅,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凸显了当代人中华传统根魂的重要价值。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彰显了中国这个“诗的国度”早已融入血脉的蓬勃诗意。

  根据长篇历史小说改编的原创历史剧《张居正》,聚焦改革家张居正,在舞台上复活了明代政治改革的如烟往事。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迎客松”“折柳送别”……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有了当代表达。

  创作资源,也是价值挖掘。

  《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通过包括中国公民在内的世界各国公民为拯救地球家园团结奋斗、勇于牺牲的事迹,诠释了中国式家庭观念、伦理观念对于当代和未来世界危机的拯救价值。

  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7个小故事,展示了平凡的人们在祖国发展中作出的不凡贡献,突出了勤劳、仁厚、正义、忠诚、公正、友善、忍让等中华传统理念在当代生活中的转化价值。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从古老的传说中寻找到切入口,表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无情,赞颂了慷慨无私的爱所具有的神奇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然伴随着创新性发展。

  写小说《宝水》时,作家乔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谚、土语方言等等,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都已融进了她的创作中。

  重拾传统之美,是一条宽阔的道路。她的创新,体现在故事风格上、意象运用上、古典意蕴上。她的创新,更体现在对时代的体察上——她笔下的乡村,注定不同于柳青的乡村、周立波的乡村和路遥的乡村。

  《宝水》无疑融入了这个乡村长大的孩子几十年的乡村经验,即便大学毕业进了城,乔叶还是会“跑村”。

  即便写一个很小的村落,也需要写作者有充分的写作准备。“写作者需要在个体和整体、历史和现实、地缘和血缘,甚至是中国和世界等各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关照和把握……这考验一个作家是否有能力参与到宏阔的历史进程中,以文学的方式描绘出有价值的文学图景。”入乔叶之眼,故乡,是生长的文学。“故乡总是在发生变化的。比如现在做乡村文旅,它反倒变得更像乡村。这个变化,就是生长。”

  一个再小的地方,在地理标记上还是那个地方,但时代的肖像是全新的。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首都美术工作者精益求精,创作出了《京城之脊》的精品力作。

  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万宁桥为灵感创作的舞蹈影像《镇水神兽》,呈现了两对趴蝮隔水相望、千年守候的动人场景;水下舞蹈、水下影像拍摄,演绎了历史文物的古老传说——创作现场全在水下,对主创来说则是创新与考验。

  历史、当下与未来科技感,完美融合。

  2022年9月,北京市文联主导的首个“文学 科技”融合实验性项目、“全景文学VR”《星鱼》荣膺“2021十大年度国家IP ”。

  目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加深,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影视动漫等制作中,网络文学、网剧、短视频等网络文艺正深度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网络音乐、微电影、微短剧等新兴文艺类型发展得有声有色,数字化、集群化推动文艺创作跨界融合,网络作家、自媒体创作者、独立制片人、独立歌手演员等新兴文艺群体和各种群众性、生活性艺术活动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重要的创造力量。

  创新,是全方位的。

  2022年11月5日下午,老舍剧场在前门西大街95号启幕。此后的老舍剧场,常常佳作有约,甚至增添了一个以“佳作有约”命名的精品剧目邀请展,集中展演传统名家名剧及其他精品剧目;“双周影院”,总是谈笑有鸿儒——这一公益观摩放映活动,成为了优秀的导演、演员和观众进行专业性、高水准的文艺交流平台;“戏剧光影”,这一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放映活动,让北京观众感受世界范围内舞台艺术内容数字化、影像化展示与传播最新成果。

  2023年8月,北京市首批三家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落户朝阳区——北京音乐产业园、觽堂文化艺术园区、铜牛电影产业园,获颁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北京市朝阳区实践基地示范园称号。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国际化大都市面临传统文化萎缩、民间文艺迅速流失的风险。如何应对新时代挑战,让民间文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成为诸多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利慧介绍,针对现实困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在2023年积极搭建了以首都为核心的跨区域协作交流发展平台,倡议并主办了大城市民间文艺协作联盟暨首届北京会议,和上海、广东、浙江三省市民协共同发起大都市民间文艺协作联盟——联盟为各地民间文艺交流合作、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机制,为推动当代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创新的首都文艺家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保障了首都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一批“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首都文艺作品,夯实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首都文艺的航向

 

  十年来,在文艺创作的星辰大海里,中国共产党充分引领了首都文艺的航向。

  航向,在课堂上。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每个时代的写法,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作家在成长过程中,站位要高,学会‘取大’,要‘全面客观’,要接地气、增底气、注生气,不断增强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和新经验,真正实现把今天的作品留给未来。”

  2022年8月6日,老舍文学院基层作家散文班的“开班第一课”上,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对来自北京16区的56位基层学员说了这番话。

  这样的“开班第一课”,仅2019年至2024年6月,就在首都文艺界举办了139期,覆盖了1.2万余名会员。


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

  航向,在党史里。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的百岁生日,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推出,汇集了王蒙、梁晓声、柳建伟、乔叶、梁衡等50余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获得者的文字,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多位知名画家的20余幅画作。

  因其写作的温度与文图的质感,该书不断加印,还荣膺年度好书。评论称《百年跫音》“为讲述党史故事、守护城市历史文脉、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路径”。

  航向,在创作时。

  2021年首都艺术家创造的大型系列美术作品《百年望道》,注定会铭刻在中国美术史上。

  一个个中共党史之中的重大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成为画笔之下呈现的内容;油画《人民的选举》《恢复高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金融街夜色》等等,定格了一个个令国人鼓舞的历史镜头;从《改造龙须沟》的热火朝天,到“两弹一星”元勋《征途》的无畏无惧……一组36幅美术作品,用画笔从北京党史线索还原北京党建的历史真实,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性兼而有之。

  航向,在日常中。

  健康的文艺生态,需要活跃的文艺评论。

  2010年,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2020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编办的支持下,编制内的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进入新的里程碑。斗转星移,协会现已形成了“北京文艺论坛”“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等系列研讨品牌。

  为提升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和当下性,北京评协2017年举办了“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就当下文艺热点发声,围绕“北漂”文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国产动画电影、小剧场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对《人民的名义》《战狼2》《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进行了解读。

  2024年9月,《北京文艺评论》正式亮相首发。创办一份激浊扬清的文艺批评杂志,是聆听时代召唤、表达人民心声、镌刻思想足迹的使命责任。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说。

  一个有原则、有锋芒、有战斗力的北京文艺评论方阵,必将树立艺术高地的风向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十年来,首都文艺界努力续写着中国文艺事业的梦想与光荣,将人民“从精神上凝聚起来、从情感上联结起来、从信念上坚定地团结起来”,以铸就“北京之所以为北京的根本原因”,以及“北京之所以丰盛、饱满、辉煌、阔大、形胜甲于天下的原因”。(撰稿:朱玲)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