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一场突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有一群逆行而上的英雄不顾自身安危,在防疫抗疫前线上奋勇战斗。疫情牵动人心,英雄鼓舞斗志,在北京市文联发出开展阻击新冠肺炎主题文艺作品创作的倡议后,首都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第一时间扛起文艺刀枪,记录感动瞬间,讴歌英雄事迹,宣传疫情知识,唱出众志成城为武汉加油的高亢歌声,吹响齐心协力共抗疫情的文艺号角,将所思所想所感转化为文学、诗歌、戏剧、美术、书法、篆刻、摄影、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筑成了防疫抗疫的文艺战斗堡垒。
摄影篇
疫情面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坚定向病毒宣战,全力抵抗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北京摄影人及各区摄协积极响应市文联的号召,用镜头记录、宣传北京人民群防群控、全民抗疫的感人故事。北京摄协推出北京摄影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线纪实展“一城壹家:我们在一起”。2月11日,展览在北京市文联官网正式上线。展览汇集了150余幅反映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图片。北京摄协吴强、杨连荣、饶强、方非等多位会员在抗疫志愿一线,边工作边拍摄,用镜头记录了首都社会各界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壮举,定格了许多温暖而又不平凡的瞬间。
让我们通过摄影人的视角,向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的人们致敬!愿我们共克时艰,携手前行,共享繁花盛开的春天!
《街头部署》摄影:吴强
《公交车上》摄影:吴强
《鼠年宝宝》摄影:刘平
《决战小汤山》摄影:张建泉
《战风雪》丰台摄协选送
文学篇
当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席卷全国,时刻威胁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阻碍着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一场空前的举国动员,也正不断汇集起四面八方的力量驰援疫区湖北,全国人民正夜以继日英勇奋战抗击疫情。早在十一年前,新华社著名记者、报告文学作家朱玉在《北京文学》发表的报告文学《巨灾对阵中国》,就以超前的眼光和丰富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灾难来时的窘况,提出了如何应对“巨灾”这一严峻的社会公共课题。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为了理性面对当前这场灾难,提升今后全社会防灾抗灾的能力。从今天起我们特连载朱玉的报告文学《巨灾对阵中国》,期望能引发全社会的共同讨论和深刻反思。
报告文学连载:
巨灾对阵中国(四)
作 者/朱 玉
巨灾留下的作业
其实,在1月中旬,这场给中国带来1500多亿损失的巨灾,已经凶相毕露。
暴雪先是直奔湖北,先拿中国腹地的武汉小试牛刀。
然后,第二次暴风雪又自西而东,直奔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路奔袭,切断电力,让许多中西部村镇与外界失去联系,甚至出现无米下锅的危险。
第三次……
第四次……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遭受的冰雪灾害为百年一遇。湖南省电线覆冰厚度达到30~60毫米;江西持续出现59年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天气;贵州有49个县市持续冻雨日数突破历史纪录;安徽持续降雪24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一年;江淮地区出现30到50厘米厚的暴雪。
冰雪灾害的影响人群,已超过1亿,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遇到如此之漫长、影响面如此巨大的灾害过程。
雪灾,也被称为白灾,经常发生在牧区和北方地区。可是,自然界玩了个乾坤大挪移,灾害变了个区域错位的戏法,这次冰雪偏偏发生在没有应对经验的南方,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有的甚至连棉衣都没有!
冰雪灾害的复杂程度超过了1998年的抗洪和一般性的自然灾害,它束缚了救灾的机动能力。抗洪能调动百万大军,而现在飞机不能起飞前去救援——最重灾区的机场停止了运转,连国务院总理的救灾飞机起飞时,都不知道可以降落的机场在哪儿。
春节前,广州火车站两周内累计聚集超过两百万旅客带来的压力,给广州当地带来的压力,可以与几年前”非典”的压力相提并论。
虽然广州火车站在春运时从未让当地放心过,但,现有的应急方案制定于1998年,这个方案是以6万人滞留为前提,而在2008年春节广州火车站最高峰时,滞留旅客数已经将近预案人的10倍!
这个预案已经被证实,它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
一些部门,反应总是比冰雪来得晚一步。
继1月25日启动三级响应后,1月27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二级响应。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的一级响应,始终没有启动。而国家救灾的应急响应,虽然实际上已到了最高级别,也在名义上只启动到二级。
直到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中断,及广州火车站出现山呼海啸般的人流,才初步唤醒了人们对巨灾严重程度的认识。
巨灾,这是一个多么陌生的字眼!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危害最大的国家。这片辽阔的国土,每年要承受无数或大或小的自然灾害侵扰。
然而,无论是对于哪一个国家,巨灾,都会让其不寒而栗。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感到陌生。
巨灾,这个词,最初是由拥有30个成员国的世界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来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害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控制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处置。
我们可以按照字面来理解它:巨大的灾难。
中国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SARS……
印尼高达9.0级的地震引发的海啸,使得印度洋两岸损失惨重,罹难者近30万人。早些年智利的震群型地震,震波竟从太平洋的东海岸驱使海洋发生海啸,在太平洋西边的日本,把停靠在码头上的邮轮打上陆地……
巨灾是大自然的发威,也是人类与大自然间,相谐之中的对峙和决斗。
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以“五角大楼告诉布什:气候变化将摧毁我们”为题目,披露了美国国防部给布什政府提供的一份“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这份报告震惊了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因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升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将锐减,并因此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
“秘密”报告还称:20年后人类的头号威胁不是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状态;气候变暖将摧毁“我们”。
这份报告对21世纪前期全球气候的变化作了骇人听闻的“预言”: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报告称,2010年的中国,降水分布将发生“南北颠倒”,“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报告对6年后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也作了描述: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被披露以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色列《国土报》发表评论说,这份报告的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因素将最终改变人们谈论全球变暖问题时的态度:一个是这份报告首次把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稳定联系起来;另一个则是这份报告背后的赞助者的非同寻常的身份——美国五角大楼。
尽管可能有言过其实的地方,这个报告还是引起了中国国内气象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过,气候变化,关系到国家安全。
在中国国内,与这两者有干系的工作,无人涉及。
在现在的国家防御体系愈发立体和空间、愈发虚拟后,肉眼可及的疆土,已经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所有的领土安全。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已从一般意义上的国防军事安全,上升为更广泛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和更加异常趋势,50年一遇的灾害也许10年20年就会出现一次,一些地方从未发生过的灾害也可能会在当地出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受灾害影响的人口总数和经济总量都会大大增加,灾害敏感区域和脆弱行业也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国家防御气象灾害、特别是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事实上,在中国踏冰卧雪的同时,世界多个国家也同样遭受了灾害:伊朗、阿富汗,持续降雪并造成雪灾;伊拉克下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
1月19~31日,地中海中部的中东国家也遭受了大雪,造成以色列航班停飞,冻死数十人。美国东部、西部也遭受暴雪袭击。1月31日到2月1日,美国东部很多机场因为暴雪、冻雨和雨夹雪暂停开放。
看到美国这份秘密报告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罗勇研究员当即撰文写道:
“在防止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应变能力方面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报告中对于气候突变潜在影响的描述过于耸人听闻,但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万一类似的气候突变真的发生了,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加以应付。与去年发生的‘非典’和今年发生的禽流感一样,气候突变的发生及其影响虽然可能性很小,却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我们应未雨绸缪,加强对气候突变应变能力的建设,把它纳入到国家的紧急应变体系中加以考虑。”
言犹在耳。在这几年中,中国应对气候突变的能力,是否因为这份报告和罗勇研究员的切中时弊而改进呢?
在中国冰雪灾害后的6月25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推出一份名为《2030年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保密报告,代表美国16个国家级情报机构,对世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美国安全之影响作出国家情报评估。
这份报告认为,世界上无一国家能够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但不同国家应对的能力却有天壤之别。
气候变化直指国家存在之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大面积的冰雪天气,就可以引起半个中国电力、交通等瘫痪,我们放开胆子设想一下,假如,在如此的气候条件下,外敌又乘机入侵……
去翻翻历史书吧,历史曾经向我们推荐过多少这样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以成千上万人的鲜血写成的!
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巨灾,其打击对象,不仅仅针对人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公共设施,国家安全亦是其精确打击的目标!
可是,在巨灾来临之时,即使见惯了自然灾害的我们,竟显得那么的笨拙和无措!
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的2.7万辆车滞留,8万多人处境艰难。完全瘫痪的京珠高速公路变成蔓延数百公里的“停车场”。有些乘客被困几天都没吃东西。
在京珠高速公路山高坡险的粤北段几十公里路段,救灾人员救援时,从临近县城的山脚救起,而需要救助的,也是最寒冷饥饿的,恰恰是在山顶堵着的车辆和人员。
当一些地方出现电网中断,客运受阻时,南方各省正忙着省级政府换届。原本联系合作不多的各省,在冰雪中真正成了独立王国,不,孤立王国,或孤军作战,或者,坐等中央政府协调。
中国百姓的灾难意识,在这次冰雪中也受到了诘问。
如此极端的天气,还有不少人固执地选择出行,而遇到危险受困时,却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
部分司机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南下车辆强占北行车道,让刚刚破冰疏通后的高速公路,阻塞达10公里。
还有,哪怕是夜里起来清扫一下房顶,房顶就不会被雪压塌;哪怕是用绳子缠绕一下水管,水管就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冻裂……
真正要应对冰雪考验的,是刚建立几年的中国应急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出台,11月1日正式实施。当初,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的一个背景,是2003年突发的“非典”。
那是一场多么奇特的巨大灾难!
就在那次灾难之前,中国的医务界很多人还乐观地认为,中国今后只需要面对慢性病的威胁,传染性疾病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结果怎么样?甚至连我们的医院,天天与疾病打交道的地方,都没有防病的概念。
位于北京西直门的卫生部,恰好与非典在北京的传播点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对门。卫生部与人民医院在地面上隔一条三步就可以跨过的马路,而在地下共用一个食堂。人民医院的大夫护士们,午间有时连白大褂都不换,就直接到卫生部地下的食堂吃饭。
非典到来时,依然如此。
在非典中,作为重灾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共有90多人罹患非典,其中,两人不幸死亡。全医院员工病人被整体隔离21天后,才得以与外界自由往来。
侥幸的是,卫生部的办公人员虽说与他们日日共饭,却幸运地逃过了这场劫难。
连想都不敢想,中国最高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如果在一场大规模的传染病中,不幸有众多人感染,导致领导机构瘫痪,甚至被整体隔离,该是什么样的情景!
解除隔离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吕厚山接受了央视“面对面”记者的采访。
吕厚山,骨科专家出身。他巧妙地闪躲了主持人犀利的头几问。甚至,利用央视的高收视率,为自己医院的名牌科室做起广告来。
在解释非典在人民医院内传播的原因时,吕厚山的一句“因为我们不是传染病院,我们也没有传染科,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轻飘飘地滑了过去。
央视的记者并没有医学报道的背景,没有追问下去。
但只要对医院有一点常识的,就可以问出这至关重要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三甲医院,虽然没有传染科,但控制院内感染,是考察医院管理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造成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你们医院的管理水平,是怎么样的呢?
就在非典过后的2003年11月10日,北京一个初冬的夜晚,国务院领导把闪淳昌请到了办公室,整整谈了一个半小时。
也就是在那天晚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对他说,从今天起,你把所有工作都放下,到中南海来,协助我,制定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白皮书。
这就是后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
中国虽然经常应对灾难,但是,以往的灾难过去,痛楚的一页也就翻过去了。
唯有非典,让中国政府突然醒悟:中国,不仅要拼命搞经济建设,而且,要为可能到来的灾难,特别是随时可能迎头痛击我们的巨大灾难作准备!
巨灾,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最狡猾,也是最狰狞的敌人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朱玉,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进入新华社工作,现常驻香港,为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共十八大代表。
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纪录片大奖,其以汶川地震为背景撰写的报告文学《天堂上的云朵》获2008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报告文学第一名、新世纪第四届《北京文学》奖一等奖,并获得鲁迅文学奖提名;《巨灾对阵中国》获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报告文学第一名、新世纪第五届《北京文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