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蕙:你不可以不知道洞头
你可以不知道温州,但不可以不知道洞头——因为面对着空莽辽远的东海,前面是无限的世界,背后是生动的祖国。
洞头渔民们扬帆起航的时候,那场面真让你昂扬。当一艘艘插着夺目的五星红旗、箭镞一样发射而出的渔轮驶离之际,除了面对妻儿父母千年凝固的不舍面容,他们的手机、电脑、微信里,早已满满地收到来自祖国公安、海防、消防、检疫、卫生以及各级政府的叮咛与祝福。不再断肠,涛声朗朗,大海的心情也越发桃李,表情越发芙蓉……只有9万常住人口的小小温州洞头县,现在已是中国浙江省的第二大渔场,负责全国上亿餐桌上鱼鲜蟹肥的海香呢!
你可以不知道温州,但不可以不知道洞头——因为面对着横亘了亿万年的东海,前面是三千年前的夏风商韵,背后是大数据时代的奇幻现实。
你肯定不知道,在中国的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后,还排列着九大名楼,矗立在洞头烟墩山上的望海楼位列其中。置身小小洞头岛,何以赢得这么大名声?乃此楼年资甚高,早在公元434年的南北朝时期,就由永嘉郡守颜延之建起来,时获“气吞吴越三千里,名冠东南第一楼”美名。以后,随着烈烈岁月的兴衰更替,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两度海禁,望海楼曾数度呜咽,倾圮废弃,又几次恢复心跳,维修重生;终于,在21世纪初,又一次巍巍然拔地而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地标性建筑。
抬望眼,雕栏玉砌中的洞头望海楼,秉承了中华建筑最高端的美学精神:方座,塔形,大屋顶,飞檐角,雕梁画栋,直插海天。与众不同的是,除了巍巍乎高哉,还特别强壮健硕,其宽度厚度几乎四倍于别处的关楼,仿佛将北京正阳门的庄严雄伟、西安大雁塔的古拙悠远、甘肃嘉峪关的不怒自威、西藏布达拉宫的外奇内崛深厚合四为一了。更让我啧啧赞叹的是,走进恢弘殿门,迎面而来的,不是供人膜拜的高大神像、佛像,而是一座立足于洞头民生的海洋文化博物馆。
从一层到四层,博物馆用图片、实物、模型、LED屏、声、光、电……将洞头百姓的猎渔、耕海、农事、生活、习俗、节庆、餐饮、娱乐、婚丧嫁娶、歌吟弹唱、民间艺术……一一演绎得声情并茂。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感叹:小小洞头,无限江山!
你可以不知道温州,但不可以不知道洞头——因为面对着浪涛灼灼的东海,前面是万丈深渊,背后是坚实的大地。
这是我第三次来洞头。犹记得2006年暮春,曾在洞头住过一晚,彻夜心惊,不敢安眠,是因为谁说了一句“今晚可别来台风,不然明天就回不去了”!当时,连接洞头岛与大陆的桥还未建起,我们是乘着风浪上岛的,有人吐得一塌糊涂……而就在我们离去一个月后,洞头人民自发捐款、齐心修造的五座跨海大桥一水儿开通了,宛若世世代代梦中企盼的霓虹彩带,“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此番再来洞头,只一会儿,汽车已驶过洞头岛—半屏岛—大三盘岛—花岗岛—状元岙岛。5座桥串联起来的岛屿,全然改变了洞头的命运。身后,不动声色地甩下了一间间酒店、一群群公寓、一座座停车场和汽车维修站……
不知是何联想,我心中浮现出宋·柳永的著名词篇《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当年,柳永“望”的并不是海,而是钱塘江,他的视野是向内的,自满自足的眼界里皆是杭州的美景与奢华。而今,我则更骄傲地站在洞头的山巅,极目远望——是大海,是天空,是宇宙,是古往今来,是家国情怀,是人类未来。波腾浪涌间,云起云飞处,但见海之魂,云之火,梦之思,心之恋……人生际遇种种,历史蹉跎岁月,比海洋更大的天空,比天空更大的人的内心世界,一起涌上胸膛。亦拙仿柳词,也来填一首《望海潮》:
“东方望远,波涛深处,洞头万顷碧花。三千岁月,两度海禁,繁衍三万人家,金岸(注)卧白沙,半屏(注)听浪鼓,花岗(注)鱼虾。鸥歌嘹亮,珍珠万点,蓝天下。 往事飞丹流霞,曾登岛蒋特,如今哈哈。春往耕海,秋来渔事,冬夏满船光华。万众登高崖,创业写历史,千秋佳话。多情青山斜阳,惊艳新数码。”(注:金海岸、半屏山、花岗岛皆洞头地名。)
你可以不知道温州,但不可以不知道洞头——因为早有诗人海子,吟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谁人不识温州?“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精神,曾被几位温州奇女子演绎得威武雄壮:她们在伊拉克战火尚未完全熄灭之际,就勇毅地闯了进去,在语言不通、枪弹纷飞的危恶环境中,成功地开辟出了商机。她们那纤细而顽韧的身影,让我永远对温州充满了崇敬。
洞头是温州最前哨。每当东方第一缕曙光轰轰烈烈照射在这一片海域上,立即,就像火娘舞到了油海里,“哗——”地一下,将洞头金子般的内质点燃,激荡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红日煮海图》。
海可煮。海可耕。海可写。海可歌吟。海可传诵。
在所有关于薪火的记忆里,大海负责任地留下了一部文明发展史。
小小洞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