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学交流

徐则臣:70后作家长期缺乏长篇小说文体意识  

[关闭本页]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0-14

  日前,接连斩获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的70后作家徐则臣携长篇新作《耶路撒冷》做客腾讯书院,与文化学者张柠、美国翻译家Eric展开讨论。徐则臣认为,70后一代作家被长期忽视的主要原因除了批评家的代际差异,更重要的是其自身长期缺乏长篇小说文体意识。

  最近,徐则臣不但凭借《耶路撒冷》获得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7月又成为老舍文学奖首位70后获奖者,8月又因作品《如果大雪封门》拿到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一时间,他被媒体赞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

  70后作家曾被称为夹缝中的一代作家,前面被50、60后的经典作家的荣光所掩埋,后面又有市场表现不凡的80后。为什么70后一代被“忽视”呢?徐则臣认为首先批评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主流批评家都是50、60后,经验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70后的失语。

  另外,这一代人的写作也存在自己的问题,“70后作家大部分是从期刊走出来的,先写短篇,再写中篇,最后长篇。可是等写长篇时发现,我们都快40岁了。”徐则臣举例知名作家余华和苏童,在20多岁时他们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已经出现,“余华写《活着》的时候也就三十出头,这部小说作为他最重要代表作,让他在30岁就把一辈子都积累好了。”

  徐则臣以国外作家作为对比,称自己多年来发现,同时期的外国70后一代作家早已声名鹊起,甚至占据了文坛主流。这是因为“国外出版困难,他们上来就费尽心思写长篇,并为此在艺术和主题上做足了功课”。徐则臣说,而国内的这一批70后作家罕见有知名的长篇作品,“我们写的长篇大部分是流水账,很多是中篇写长了,一不小心成了长篇。”徐则臣认为,70后一代面临的最严重的创作劣势就是“缺少从一开始就清晰的长篇小说文体意识”。但现在不少70后作家已经“醒悟”,并开始转向长篇创作。

  在Eric看来,徐则臣的小说最吸引他的是真实性。现在不少人写的东西都出现了一种特别刻意的现象,作家们将对社会的意见、个人的看法写到小说里面,让小说太过于是作家的想法而显得不真实。徐则臣的小说却是故事和人物都走在作者的前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罗皓菱)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