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体之爱贯穿人间大爱——评谭仲池、彭海燕《雷锋》(贺绍俊)
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雷锋精神在今天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他只活了短短的22年,在此期间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在经济上,他更是寒酸得可怜,除了部队每个月6元钱的津贴,他再没有多余的收入。然而,雷锋去世了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名字被广泛传播到了海内外,成为人们景仰的楷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心中始终有一杆秤,这杆秤不是以实用主义作砝码的,这杆秤称出了雷锋沉甸甸的分量。
雷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毕其生命创造了一种精神,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雷锋精神。实用主义仅仅看重有形的东西,雷锋精神却是无形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深刻地发现了“大象无形”,然而,那些被实用主义屏障了视觉的人是感知不到“大象无形”的震撼力的。正因如此,我们应该以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故事为人们诠释“雷锋精神”。事实上,近年来,有不少作家一直在做着这一工作。最近,我相继读到两部以雷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是黄亚洲的《雷锋》,另一部是谭仲池、彭海燕的《雷锋》。两部小说的作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雷锋精神。在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雷锋精神及其意义在不断地被消解,许多人把雷锋精神窄化成做好人好事,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及时地呈现了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将雷锋精神的声音放大,让雷锋精神再一次深入人心。
我将两本《雷锋》都读了。两本书的作者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聚焦在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爱”。雷锋短暂的一生是那么的充沛和丰富,他用他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书写了一个最伟大的字:“爱”。他爱党和国家,他爱人民,他爱集体,他爱事业,他爱生活。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超越时代的爱,一种永恒的爱。爱,可以说就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两本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雷锋精神的爱。黄亚洲更多的是从宽容的角度去展示雷锋精神的爱的,而谭仲池和彭海燕则以一条爱情线索来展示雷锋精神的爱。当我将这两本《雷锋》放在一起同时阅读时,就感到雷锋精神在我的眼前变得更加饱满了。
在此,我要重点说说谭仲池和彭海燕的作品。在过去的政治理念中,个人化似乎就等同于自私自利,是被批判的对象,因此,爱情这种个人化的情感,也常常不能被宏大叙事、革命叙事所接纳,英雄人物也几乎因此而丧失了爱情的权利,仿佛英雄人物不能谈恋爱,只能把心思全部花在革命事业上。雷锋事迹宣讲了50年,在这50年中,我们几乎把雷锋的个人情感过滤得干干净净,这个活生生的小青年最终变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谭仲池和彭海燕显然是不赞成这种论调的,相反,他们要理直气壮地书写雷锋的爱情,用美好的想象去补充雷锋的爱情。这一写作立场无疑有益于我们全面地认识雷锋,有益于我们把雷锋从一个抽象的符号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使雷锋形象更加亲切可爱。
其实,像雷锋这样一位充满着爱心的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会成为众多女性倾慕的对象,作者非常客观地展现了这一点。雷锋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男性还是女性。年轻的男性同伴乐于与雷锋做朋友,年轻的女性朋友在与雷锋的接触中难免心生爱恋之意。我相信,美丽的爱情会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从这个角度说,将雷锋曾经有过的爱情历程展示出来,不但不会削弱雷锋大公无私的英雄形象,反而会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在阅读这部《雷锋》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其中的故事感动:当我读到雷锋在乡村学校与女同学王俐伶相互帮助、彼此萌生好感时,觉得这感情仿佛一只青涩的苹果那样鲜艳可爱;当我读到雷锋鼓励王俐伶表演荷包剧《小锯子》后,台下同学们齐声喊道“雷正兴(雷锋小时候的名字),你真行,一配配了王俐伶”时,不禁对那个纯洁、阳光的少年时代生出了艳羡之情;当我读到一直暗恋着雷锋的易毓秀不顾一切地追随他来到鞍山时,又深深地被这位痴情的女子所感动。
过去我们在宣传雷锋精神的过程中,片面理解了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必须把个人化的情感过滤得干干净净。因此,在我们的宣传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印象:雷锋是没有爱情的,如果把爱情与雷锋联系在一起,仿佛就会亵渎了雷锋。这实在是非常错误的观念。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雷锋又是一位内心充满大爱的人,他怎么会在对待爱情时反而冷漠和苍白呢?事实上,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都憧憬着美好的爱情。谭仲池和彭海燕显然不认同过去对雷锋的模式化宣传,希望在广泛搜集客观资料的基础上,真实呈现雷锋的个人爱情。从这本书的“后记”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为了写《雷锋》,做了非常细致认真的采访:“在雷锋的故乡,我们寻找到了他当年的同学、好友、同事黄菊芳、冯健、王佩玲、张健文;在抚顺市我们访问到了他当年的战友乔安山和鞍钢的老工人”,在采访中,他们感知到了“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阳光圣洁的雷锋”。
这本书正面而直接地书写了雷锋的感情世界,让一个曾经平面化、符号化的雷锋真正还原为了一个活生生的青年形象。此外,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披露雷锋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两位作者对雷锋“爱情”的理解。作者是把雷锋的爱情放在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热爱美好、热爱真理、热爱生命”的宽广胸怀中来理解的。因此,在谭仲池和彭海燕的笔下,雷锋内心萌动的爱情与他牺牲自我、关爱别人的无私之爱并不冲突,二者是融合为一体的。雷锋的爱情也与大多数青年人的爱情一样,都是个人化的对异性的爱恋之情。但雷锋的爱情又与别人的爱情不同,因为他有一种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大爱”,在这种“大爱”的信念之下,雷锋将自我的意识和情感与社会的意识和公共情感高度协调起来——这恰是雷锋的伟大之处。
谭仲池和彭海燕以令人信服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雷锋的这一特点。比如,小说写到易毓秀暗恋雷锋,总想找机会向雷锋表白,甚至想通过《上邪》这首乐府民歌来委婉地表达她对雷锋的爱,有一次,她约雷锋去河边散步,在聊天时听到了雷声,这雷声让易毓秀想起了《上邪》里的诗句,她不禁喃喃自语:冬天怎么就打雷了呢?雷锋听到这句话,马上想到了工地上还没有卸车的水泥,赶紧跑去调度室安排抢救。就这样,一场雷声中的大雨,让易毓秀失去了与雷锋相互表白恋情的机会。也许就是因为雷锋要为集体和别人办的事情太多,他一再错过了让爱情长驻下来的机会——然而即使这样,涌动在易毓秀和雷锋内心里的那尚未点破的爱意,不同样让我们感动吗?又比如,小说中写到雷锋与王俐伶之间两小无猜的爱情,这纯洁的爱在雷锋心中只是一颗小小的爱的种子,他强烈的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愿望使这颗爱的种子一直来不及发芽、生长。直到雷锋从部队回乡探亲时才发现,王俐伶已经结婚了。“他的心像被蛇咬了一下,那样撕裂肝胆般的疼痛”,雷锋这才明白过来,王俐伶为什么始终不给他回信。雷锋不是一个爱情至上的自私自利者,他的爱心向着世界敞开,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细究为什么王俐伶不给他回信,而当他明白其中的缘由时,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虽然雷锋会为此感到伤心,但他的步履不会就此而停下,他的爱的火焰仍旧会向着世界而燃烧。
用爱情的线索贯穿起雷锋的“大爱”,这实在是一个让我们精神振奋的构思。在过去,我们为了英雄主义而否定了个体爱情,把爱情当成“小资情调”。如今,在欲望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在恶意地消费和亵渎着爱情。在雷锋的身上,个体的爱情虽然没有开放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但雷锋的“大爱”化作了一道彩虹,在这道彩虹上,也有个体爱情的光谱——当个体爱情与面向世界的“大爱”融为一体时,这道彩虹显出了最美丽的光芒。
在此,我愿意以马克思的这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曾论述了这种爱是未来社会的基础,“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我以为,用爱情的线索来贯穿雷锋的“大爱”,就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马克思的这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