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战争风云》的三个推进和突破(严家炎)
近些年来,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文学界、史学界、出版界做出很大努力,不断产生新的研究、创作成果,不断推出新作、佳作、力作。罗先明的《远东战争风云》在近年推出的这些书里面,不但是好书,还是有分量的一部重头书。作者10年辛苦不寻常,在作品中实现了三个推进和突破。
第一个推进和突破,在于它是一部全景式的著作,是远东反法西斯战争全景式的描述。在我看到的写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学著作中,这似乎是规模最为宏大、视野最为广阔的一部。不但写了直接交战的中日双方,还写了美、英、苏三大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有关国家。这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时间和空间交叉变换的写战争的方法。而在写到中国和日本时,都是从1927年前后切入,我认为这也是合适的,因为1927年无论对中国或是日本来说,都是重要的转折关头。日本从1912年到1927年的15年内,更换了11任内阁,总趋势是军国主义、法西斯力量越来越得势。到原任陆军大将的强硬派田中义一担任首相,政权的军国主义化已达到异常可怕的程度,终于完成了侵略的准备,可以向中国动手了。书中写出日本军国主义怎样一步步发展,怎样把头脑比较清醒、肯负责任的首相(像若槻礼次郎、滨口雄幸和最后的铃木贯太郎)、大臣(如币原外相)、议员(如美浓部达吉)一个个收拾掉,或暗杀,或撤换,或镇压,最后让政局完全由军部、由法西斯势力来控制,使人不能不受到震撼。联系到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不能不令人警惕。《远东战争风云》在这方面很有成就,能给人许多启示。
第二个推进和突破,是写出了中国的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所以说是突破,因为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一般我们比较多的讲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抗战,对于国民党的抗战讲得很少。现在应当说有了一个新突破,我们的抗战展览馆里展示国民党正面战场消灭敌军是80多万,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场消灭敌军是50多万,这比较接近历史事实,显示了我们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胸怀。历史的真实一定要写,否则人家是不服气的,我们大陆方面自己就应当写这个。2005年三四月以后形势发展得很快,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台湾的“蓝阵营”,他们连续地访问大陆,两岸有了沟通、有了交流,形势可以说非常好。在这个时候,我们写出了全民抗战,写出了国共合作的抗战,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今天审时度势,作为执政党的一种气度、一种胸怀。在这一点上,也是一个推进,也是一个突破。但可能还存在弱点。本书作者开始朝这个方向做了,但是还不够。比如说西南战场的滇缅路,萧乾曾说是“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他当年作为一个记者在那里采访,这个滇缅路后来被日本封锁。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通往国外去的海路、陆路大都被封锁,要夺回来是很残酷的。这样一场战争,第一阶段,中国损失惨重,可以说中国军队牺牲得非常壮烈,一直到1943年才有了变化,由于跟美国有了更好的商谈,取得美国军事方面、设备方面、武器方面的各方面支持,打通了所谓西南边陲上面的驼峰空运。驼峰航线就是飞越喜马拉雅山,输送许多武器装备进来,状况才有了改变。这方面现在看起来,写得还是不够的。我知道一个史实,就是河内战役,1944年冬天到1945年的春天,河内战役以后,中国军队——就是关麟征的集团军——把日军印度支那泰马战区的司令官寺内寿一俘虏了,俘虏之后查抄出他的一本日记。他在这个日记上写着,说是日本军队一个师可以对付印度军队五个师,可以对付英国军队两个师,可以对付美国一个师,就是一对一,但是要对付中国军队,日本要两个师才能对付中国军队一个师。就是说,在日本战区司令眼里,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是非常顽强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把它写出来。现在作者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推进和突破,但还有不足的地方,还可以再作改进。
第三个推进和突破,在于这部书把严酷的历史事实和生动的文学想象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了。《远东战争风云》以重大历史事实为骨架,以真实人物的活动为血肉,通过合理的想象、推理和细节虚构,活生生地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远东的风云变幻。它既是宏大的历史著作,又是很有可读性的文学纪事,是文与史的交融。它写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但又不排除作者的文学想象,通过他的体验,成功地加以表现。当然,这种史与文的交融,史是基础,文是辅助,文有限度的作用,两者关系要处理得当,需要掌握好分寸,需要谨慎从事。比如写到某个重要历史人物,写到他暗中想的念头,“暗想”如何如何,这在小说里边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纪实性的书,这种地方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怀疑:“你怎么知道这个人物心里边想的东西?”反而降低了读者的信任度。此外,个别提法或细节不够准确。如第一卷“序编”叙述1927年的事,却有“建国大典”和“总理陵墓”等话,都需要重新斟酌。但总的来说,这本书里史和文的结合还是比较成功的,既非常冷静地写出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同时确实施展了作者经过研究之后的想象。这两方面的结合也是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