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雪芹足迹 敬辛亥精神 ——“乡村振兴·文学同行”活动走进海淀温泉镇白家疃村
4月30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北京作协指导,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与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委会、考古先生共同组织的“乡村振兴·文学同行”文学志愿活动在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举行。在李明新、赤飞两位作家志愿者的带领下,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01中学、171中学、166中学等多所学校的30多位文学爱好者走进白家疃村,对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积淀、以红楼梦文化和辛亥革命文化为特色的乡村进行了深度探访,为白家疃村文学故事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赤飞老师讲解滦州起义历史
白家疃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从唐朝的开元寺,到北宋的“摆甲滩”,从元代的郭守敬,到明朝的文献记载,处处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曾在海淀区文化文物局工作过的赤飞老师带着志愿者每走到一处,便展开了一段历史的画卷。在怡贤亲王祠前,作家从怡贤亲王“十三阿哥”爱新觉罗·允祥兴建别墅说起,讲到二代怡亲王允祥之子弘晓曾在此地与曹雪芹多次见面,以及曹雪芹在西山写作期间,曾多次穿行于西山中的“曹雪芹小道”并走过“白家疃石桥”时,一下子拉进了大家与历史的距离,也展示了《红楼梦》作者与清朝贵族之间的关系。
怡贤亲王祠旁的曹雪芹塑像
在幽静的四海孔子书院里,志愿者们聆听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李明新的文学讲座。李明新老师介绍了曹雪芹研究的主要资料、学术规范等基本知识,并讲述了曹雪芹在西山写作《红楼梦》期间留下的传说故事,如为老人开方治病、写作《废艺斋集稿》帮助穷苦的残疾人以技谋生等。“曹雪芹传说”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老百姓对曹雪芹伟大人格和不朽才华的怀念。李明新老师提到,当英国人以莎士比亚的故乡为荣时,中国人也应以拥有伟大作家曹雪芹为荣,这是文学家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四海孔子书院创始人冯哲也提到,《红楼梦》里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每个人反复品读、体会。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越来越多人的梦想和使命。
李明新老师红楼梦主题讲座
活动期间,志愿者拿起扫帚,为处于白家疃小学之中的怡贤亲王祠打扫庭院。大家还与60多岁、80多岁的村民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自己家族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做出的贡献,听他们讲述小时候因贫穷而放羊,以及在祠堂里读书的故事,在朴实平静的讲述中,感悟普通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每一点体验,都为志愿者深入了解白家疃村增加了新的厚度与深度。
八十多岁老村民讲解乡村历史
在白家疃现代革命历史遗迹前,志愿者们为辛亥革命牺牲烈士敬献了鲜花。通过探访才知,在位于北京市老年医院内的滦洲起义纪念园内外,竟有如此多的“宝藏”。爱国将领冯玉祥为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烈士的纪念碑书写的“精神不死”四个字苍劲有力,《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的摩崖石刻“水流云在”与自然浑然一体,而教育家李石曾创办的半工半读的中法大学温泉中学,作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乌托邦”,则曾经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的优秀人才,还培养出杨沫、颜一烟等著名作家。
冯玉祥书写的碑文
在探访过程中,志愿者们还了解到,教育家李石曾还曾把包括白家疃村在内的西山一带作为当时乡村建设的实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于致力于以挖掘文学资源来服务乡村振兴的当代青年志愿者们来说,这个故事尤其让他们倍受激励,更加感受到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力量。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进一步参与到温泉镇的文史整理和文学资源发掘工作中,通过文学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部分志愿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