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第五届城市文学论坛在京召开 

[关闭本页]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28

2021年9月25日,由北京作家协会、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青年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城市文学论坛在北京召开。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领教授主持开幕式及主旨发言环节,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常红梅教授, 一级巡视员田鹏,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先后致开幕词,北京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虓、青年文学杂志社主编张菁、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强教授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在京的10余位青年作家参会。主要与会学者有施战军、张鸿声、沈庆利、陶礼天、王德领、饶翔、丛治辰、卢桢、黄仲山、江腊生、魏华莹、刘芳坤等。大会由主旨发言和四个分会场的轮次发言组成,围绕新时代城市文学研究、空间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城市语言研究等话题展开了多层次的论述和切磋。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教授首先作主题发言。他从“钥匙”、“窗口”、“飞地”三个关键词出发,解析一百多年来文学作品对于上海的记述。他认为,我们一百多年来对于上海的看法,强调了它的国家意义、面向世界的窗口意义以及堕落、腐朽的飞地概念,但同时又弱化了它的东方的古典的意义,剥离了它和乡土中国的联系,相对忽视了民间性的东西在上海的存在,忽视了上海本身乡土性的存在。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教授发言的主题是“城市文学价值认知与艺术质素的演进”。他说,重温《共产党宣言》,城市几乎是现代文明的同义语。所有的城市都是生命所在之城,城市也是生命共同体,规则和冒险的冲突、关系复杂化与社交恐惧症伴生的状况正愈加深化。城市的发展,跟以前相比有更多的人性和自然因素的涌入,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希望文学创作和新的城市文学史能够达到一种互文、同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礼天教授从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自己新近提出的文学微地理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包括文学的空间和城市文学,它自然而然会关注作家的流动分布。文学微地理关注作家的微地理、读者的微地理、文学作品当中的微地理、世界与作家的关系等。研究城市文学蓬勃的发展应该有很多方法,应该有多种学科的交叉,它的批评、实践也将越来越丰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庆利教授发言的主题是“离散华人作家的北京想象”。他指出,在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之外还存在庞大的离散中国,港台、海外华人作家叙述方式、在叙述模式、叙述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要提到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才能进入历史中心,他们对北京非常传奇化的想象,“北京传奇”是“中国传奇”的一个典型表征。这就启示我们,一定要关注北京文化建设的地方性、平民性。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领教授以“何以城市,如何文学”为题谈论了自己有关城市文学的思考。他认为,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乡土书写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但目前我们的城市文学书写有明显模式化倾向。城市包含现代社会最为复杂的元素,城市文化是综合性的,远比乡土文化复杂。要关注城市文学的复杂性,而不是像京味文学一样把北京简化为京味。北京是传统和现代连在一起的多棱镜城市,中文系系友宁肯的新作《城与年》短篇小说系列,是对20世纪70年代北京生活作了考古学式的综合性表达,对如何进行北京写作具有启示意义,值得青年作家们关注。

在上述主题发言外,四个分会场的讨论围绕城市文学的主题而展开,同样精彩纷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岳雯以《作为方法的“城市文学”》为题,讨论了“城市文学”正在型塑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乡村”与“城市”是一组对位概念。“城市文学”之“变”,隐含着“乡村文学”之“常”;“城市文学”之“新”,意味着“乡村文学”之“旧”,“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都有其犬牙交错的意识形态指向。从“城市文学”出发,当代文学的轮廓以及病症略略可辨。北京大学中文系丛治辰副教授讨论了须一瓜城市书写带给当下城市文学的启示。他指出,在高度发展、社会结构高度复杂的进程当中,人们认识世界的立场变得极为丰富,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系统参照下进行判断,而小说的艺术、小说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和判断逻辑的奇观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南开大学卢桢副教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新诗与城市文化形态之间表现出一种“对话”的特征,诗人从城市中汲取创作素材和情感经验,城市文化形态也通过城市物质文明相关的意象谱系、与城市生活节奏同步的诗歌语感、空间化的诗行布局等要素,为新诗发展提供了簇新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启迪。郑州大学魏华莹教授借由河南城市文学中李佩甫、乔叶、南飞雁的创作指出,如何从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资源和营养,审视现代化城市的新动向、新思想,在城与人中找寻独特的文化韵味,进而确立具有自身地域属性的美学原则,成为新的阅读期待。东北大学刘广远教授在观察描写世俗文化、通俗文化的清末民初的城市书写、都市理念与政治伦理生成的城市文学作品与新感觉派作家“唯美”与“颓废”的城市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总结了代际关系对城市文学书写的影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黄仲山副研究员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城市文学的发展,认为新世纪以来的城市的时空坐标中,文学创作与美学建构所面对的对象、审美活动、文化关系、美学精神等具有某种一致性,彼此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王德领教授指出,徐则臣“京漂系列”发表的时间,正值“底层文学”兴起并形成热潮的时期,《跑步穿过中关村》是他的京漂系列小说中最为出色、功夫最为坚实的一部。徐则臣小说中的“边缘人”不是英雄,他们灰暗甚至卑微,但也古朴、仗义,在冷硬的现实中互相温暖,这使他的小说虽然书写底层却没有“底层书写”的绝望与悲伤。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李壮谈到,身处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保持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学关切现实的重心由历史命运的集体性“燃眉之急”倾斜向个体在现有历史语境下的“自我安放”,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想性”语境,已然由“集中的迫切”转入“宽阔的契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吴蔚副教授讨论了清代陶然亭的三重文学地理空间,指出其地理意象意义主要在于“城市山林”,并阐释了登高这一典型的地理事象中所表达的千古文人期遇明君、兼济天下的志向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发起的城市文学论坛首届于2014年在京召开,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出版了系列城市文学研究集刊《城市文学地图》。论坛前期的报名和提交论文的数量为历届之首,会务组设定了线上和线下两个环节,方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参与。城市文学论坛致力于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在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在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对城市文学的研讨具有特别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届城市文学论坛由北京作家协会、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青年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可以说,这是一个集创作、发表、研究三位一体的城市文学团队。该团队的长期目标是:凝聚一个高水平的城市文学创作团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城市文学论坛,做好一个权威的中国城市文学排行榜,共同推进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928171009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