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走俏”高校,会“玩”出更多魔术师——当前魔术生态变迁的观察
近日关于魔术师刘谦、傅琰东、Yif都将缺席羊年春晚,或将起用魔术新面孔的一则新闻报道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魔术和即将在大年夜献上神奇表演的新人魔术师的期待。随着魔术热的掀起,魔术这门传统艺术近几年拥有了一大批年轻的拥趸,其中不乏大学生,魔术新秀也时时从中涌现。
“现在魔术文化更活跃、魔术的类型更丰富、形式更时尚,与大学生魔术群体有很大关系。 ”中国杂协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徐秋坦言大学生群体之于魔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前从事和关 注魔术的人不是很多,大学生的加入无疑扩大了魔术的群众基础,有的还成为了魔术师”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杂协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宣布将于3月举行,更是让不少大学生魔术爱好者欢欣鼓舞了一番,他们又将迎来展示的舞台。
魔术这些年在高校悄然“走俏” ,各大高校魔术爱好者不仅纷纷自发组建了魔术社团,很多地区还成立了高校魔术联盟。据了解,浙江有20多所高校成立了魔术社团,北京不少高校也都有魔术社团,每个社团每学期会吸引百余人参与其中,另外上海、贵州等地大学生魔术也形成规模、极为活跃。这种趋势不但让魔术这一小众艺术更具群众基础和活力,也对魔术的生存状态和传承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魔术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显得不那么“亲近” ,有些“老、旧”的感觉,然而现在却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究其原因,徐秋认为,主要是过去从事魔术的人比较少,学习的渠道也少,不是老师教的,就是家传的,还有的是杂技团里培养的,传承面相对狭窄,这不仅造成人才选拔的局限,也导致魔术的发展比较缓慢。而大学生魔术群体的出现,是对魔术人才的有益补充,他们视野更开阔,跟国际的交流更便捷,会把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元素带入到魔术中去,这也使魔术与现代生活更贴近。
首都高校魔术联盟主席李魏林表示,魔术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注重的是师承、家传,普通人难以接近,专业从事魔术的人也经常是师父怎么教徒弟怎么学,有人做了一些改良,但少有大的突破。“但魔术其实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和点子。 ”李魏林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有群众基础,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从事创作和表演,因而对于还属于小众艺术的魔术来说,培养更多魔术爱好者,让“魔术圈”越来越大,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网络时代,魔术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便捷了,这也使得魔术的传承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国外的很多魔术师都是‘玩’出来的。可能他的工作与魔术毫无关系,但出于对魔术的浓厚兴趣,不断学习琢磨,凭借高超技巧在魔术圈打响了知名度。 ”浙江杂协副主席、副秘书长戴滨淳说,现在不少中国的年轻魔术师也是“玩”出来的,在学校接触魔术,从魔术爱好者发展成了魔术师。像青年魔术师王禹、孙峥,以及新生代魔术师王天予等皆是如此。“大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有创造性,他们为魔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利于魔术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很多魔术爱好者也成为推动魔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的进入各个杂技团,还有人自主创业,成立个人工作室、经纪公司,另外一部分则做起了魔术商人和魔术服务的提供商,从事策划、培训、辅导等工作,他们在各个方面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一个魔术的产业链,这对于魔术来说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魔术“圈”扩大了,知道“秘密”的人多了,会不会带来魔术神秘感的丧失?戴滨淳认为,普及和揭秘完全是两码事,“揭秘是没有职业道德的,普及是为了求发展” 。他表示,进行魔术普及,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让人们正确认识魔术,从根本上了解到底什么是魔术,应该怎样对待它,是一种对抗揭秘的有效方式。“魔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最重要的功能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但是由于某些魔术师和媒体的错误引导,导致很多人对于魔术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欣赏魔术就是为了拆穿它,以揭秘、破解为乐,造成了一股揭秘的不良风潮。魔术本来是一种精神享受,而这种扭曲的魔术观违背了艺术的本意。 ”戴滨淳认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因势利导,让人们对魔术形成正确的欣赏习惯。
徐秋表示,在普及上,魔术师有一个原则——教的不演,演的不教,所有教的内容都是主流表演市场上不演的,教的人也会有意地避开这些内容,因为如果教了这些内容,会给舞台演出造成困扰和损失。“这是站在保护魔术行业的角度来考虑的。魔术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不应该随便把它消费掉,让它无法更好地发展。 ”徐秋认为,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这两年魔术揭秘的不良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还是要多引导大家树立对于魔术的正确认识,进而更好地保护魔术,这样,大家也能更好地欣赏魔术” 。
联系电话:(010)66047932 电子邮箱:beijingzaxie@aliyun.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