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啊吨”溯源记 打通“任督二脉”
今年7月,承载着友谊、梦想与中华文化魅力的熊猫“啊吨”即将从北京启程,走向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跃向世界舞台!6月8日至12日,北京戏剧家协会以市文联重点创作项目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为实践载体,组织主创团队及北京戏剧艺术家一行17人深入四川腹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作溯源之旅。
采风团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带队,《我的名字叫啊吨》团队法国木偶设计与制作师、意大利木偶结构设计师、中方导演、中方木偶操控演员、中方舞美设计师及来自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中国评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单位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多领域的戏剧工作者组成,力求在熊猫故乡的山水灵韵与川剧艺术的瑰丽殿堂中,为这只承载着冬奥精神、面向世界的熊猫“啊吨”注入最鲜活的生命力与文化内涵,为偶剧角色的完善提升打通“任督二脉”,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艺术创新厚植根基。
溯源生命律动:卧龙深处,与熊猫开启对话
6月8日至9日,采风团首站深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熊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吨”,都成为艺术家眼中最鲜活、最本真的创作素材。
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导演赵淼(左),法国木偶设计与制作师MARJOLAINE JUSTE[法](中),意大利木偶结构设计师FRANCESCA TESTI[意](右)
“艺术源于生活,尤其对于偶剧而言,真实生命的行为逻辑是赋予角色灵魂的关键。”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导演赵淼深有感触,“在卧龙和都江堰,我们不仅是在‘看’熊猫,更是在尝试‘读懂’它们。透过观察熊猫的身体姿态和步态,对精准捕捉‘啊吨’的神韵,设计其偶体动态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灵感源泉。”
法国木偶设计与制作师MARJOLAINE JUSTE激动表达,“这次深入熊猫家园的采风,对我创作帮助非常大!创作‘啊吨’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世界人民对熊猫喜爱之情的郑重回应。”
意大利木偶结构设计师FRANCESCA TESTI表示,熊猫的慵懒与人类社会的快节奏形成诗意的反差,我们同样会把这种哲学般的松弛感赋予到舞台剧创作之中去,同时赋予“啊吨”更丰富的拟人表情。
探寻产业脉动:蓉城新韵,为“啊吨”续航赋能
与成都宽窄文创产业投资集团座谈现场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聚焦于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创新前沿,6月10日-11日,采风团赴成都宽窄文创产业投资集团、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开展调研座谈,为《我的名字叫啊吨》未来的巡演落地、场景结合及衍生品开发探索路径。此外,采风团队还与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进行了座谈交流,探讨了该剧目参与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戏剧盛事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巡演版图增添了充满民族风情与国际视野的新坐标。
浸润艺术灵动:川剧殿堂,感受古韵新声魅力
座谈会现场
为推进京蓉两地戏剧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艺术创作经验交流,6月11日,采风团一行来到成都市锦江剧场与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开展座谈交流,并观摩了沉浸式文旅融合剧目《川剧秀》。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蒋明睿,常务副院长陈巧茹,副院长王超,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竞江等出席座谈会。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蒋明睿(左),常务副院长陈巧茹(中),副院长王超(右)
座谈会上,两地剧协同志分别介绍了本地戏剧事业发展概况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先后介绍了其在人才培养、剧目创作、运营经验、创新改革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双方期待在未来共同推动品牌共创、人才共育、市场共拓等方面合作,让京剧、川剧中华戏脉在交流交融中生生不息,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共同奏响时代强音。
《我的名字叫啊吨》排练照
五日蜀道行,京蓉戏剧情。此次四川采风,是北京剧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动实践,是京蓉两地戏剧界一次宝贵的思想碰撞与情感交融。艺术家们深入巴蜀沃土,在熊猫的足迹里感悟生命灵性,在产业的浪潮中探寻合作新机,更在川剧的殿堂中零距离触摸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那些关于熊猫的生动细节、关于川剧的绝技绝活、关于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都将化为滋养创作的汩汩清泉,为《我的名字叫啊吨》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更广阔的市场视野。
国际木偶设计师修改木偶形象
沃土深耕,蓄力远航。采风虽已落幕,创作正启新篇。带着熊猫故乡的灵韵与梨园古都的智慧,北京剧协与《我的名字叫啊吨》剧组已蓄满能量。目前,剧目已进入最紧张的联排阶段,两位国际木偶设计师采风“充电”后,也投入紧张的木偶修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