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北京戏剧

纪念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周年系列活动|徐晓钟:发扬我国小剧场戏剧的精神,迎接我国戏剧的曙光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02

发扬我国小剧场戏剧的精神
迎接我国戏剧的曙光

庆祝小剧场戏剧40周年

徐晓钟 戏剧教育家

  小剧场艺术追求的是坚持“探索”、“实验”的精神。追求者为创造小剧场艺术而苦干。小剧场戏剧的价值在于它“实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它的“探索”和“发现”总是转化为“常规戏剧”进一步发展的“阶石”,而它自身往往消失在“过程”中。因此有人认为小剧场戏剧是一种“燃烧自己,点燃戏剧明天”的精神。

  198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人艺三楼排演场演出的《绝对信号》以心理逻辑的展现为主的小剧场戏剧,用意识流方法把人物的回忆、幻象与人物的现实生活相“组接”,把人物心灵的隐秘外化为直观的舞台形象。同一时期,上海工人文化宫演出的《屋外有热流》、《于无声处》也有同样的美学特征。这些小剧场戏剧的追求,汇入了中国新时期戏剧对人学深入把握的趋势,我国小剧场戏剧献出了一批相当优秀的演出,此后,我国小剧场戏剧在艰难的处境中跋涉着。

  我国小剧场戏剧一方面受到我国新时期戏剧发展成果的孕育,比如:对人学的把握与掘进和戏剧思索品格的加强,同时也对传统戏剧进行着有节制的“反叛”与革新。八十年代后期,在艺术院校的戏剧演出中出现了一股上演尤涅斯库、品特、日奈等现代主义戏剧的小小的热潮,年轻的小剧场工作者对传统戏剧和常规戏剧剧场艺术在戏剧观念上进行着小心翼翼的“叛逆”。

  八十年代末,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后新时期”,一批文学作品影响着中国的戏剧创作。一些中青年作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更多地关心着普通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历程,与此相适应,一些小剧场演出也往往通过家庭生活的矛盾,更多地进入个人生活经历和个人的生命体验。一些作品在平凡的婚恋生活中,通过对生活与情感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的体味,渗透出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的内涵。应该说,这种发展并不只是表现在小剧场戏剧,但是小剧场戏剧的“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观众心灵”的特性适应了文学“后新时期”的这一潮流。有一批中青年剧作家曾专为小剧场戏剧写戏,发挥了小剧场艺术的魅力。

  小剧场戏剧作为与观众作“近距离对话”的戏剧,往往伴随着时代群众精神的热潮应运而生。它总是戏剧家们对时代责任感的反映,因而小剧场戏剧往往是对社会、对文化思潮和群众心潮最直接最鲜活的对话。

  小剧场戏剧是一种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戏剧。小剧场艺术的艺术家具有一种审美历险的锐气。他们往往把演出空间的困难当作武器,建构出一台一台形式与美学原则迥异的戏剧演出,同时铸造着小剧场戏剧家们所特有的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创造性格。

  小剧场戏剧本质上是“质朴”的戏剧。它为展现演员的精湛技艺、凸显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最好的氛围,因而小剧场艺术能够最充分地呈现表演艺术的魅力,当然,与此同时它又苛刻而严峻地锻炼着演员的表演技能!

  小剧场戏剧应该是更加多样化的戏剧,“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固然成为小剧场艺术的主要魅力,但根据剧本体裁、风格的需要,演员诗意的夸张与变型的表演,也具有小剧场艺术的魅力!戏剧为生存而作考虑,推动了小剧场艺术特性的发现和发挥,我认为小剧场艺术的特性实际上是显微镜下被“聚焦”、被“放大”了的戏剧艺术的本质特性。在这个意义上,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是戏剧的曙光!

  近年来,我国小剧场艺术沉默了。我希望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先驱和后来者,持着发展我国戏剧多样性的追求,通过自己的创作与实验,在一定程度与数量上继续推动我们小剧场艺术的发展!我盼望着我国戏剧艺术的这片“曙光”!

  在纪念我国小剧场艺术40周年之际,我祝愿“常规戏剧”与“实验戏剧”都要为加强戏剧的实验性和创造性共容、共存,为我国戏剧的明天携手、并肩!
                   

2022年3月23日


纪念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系列活动

  主办单位:

  北京戏剧家协会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委员会

  《新剧本》杂志

  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

  协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

  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承办单位: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昌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京昌品城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单位: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中国艺术报(文艺网)、澎湃新闻、北京时间、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文艺广播、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昌平电视台

  宽度网、大麦戏剧、微博戏剧、光束戏剧、剧焦、幕间戏剧、戏剧侠、戏精、嗨戏剧


 

Baidu
map